2019行走中国(25):逍遥楼往事能如烟吗?

逍遥楼,位于独秀峰下,漓江西岸,始建于唐代,曾经一度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等江南名楼齐名,自古就是桂林文化地标。宋之问写于公元711年的《登逍遥楼》,“逍遥楼上望乡关,绿水泓澄云雾间。北去衡阳二千里,无因雁足系书还。”这是目前桂林历史文化研究者们发现的第一首明确提及“逍遥楼”的唐诗。根据文史学者们的推断,这应是指公元621-711年之间,在桂林子城东墙兴建的景观阁楼“逍遥楼”。

gl3-1

gl3-2

据史料记载,唐武德四年(621年),岭南道抚慰大使兼桂州总管李靖以独秀峰为中心修建“子城”,逍遥楼就位于子城东墙之上,东江门(今解放桥 西头)与行春门(今东华路西口)之间。宋元明三代,逍遥楼在原址上历经多次重建,屹立漓江西岸城头千百年,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风雨之中。历史上的逍遥楼,是达官贵人与文人骚客来桂林的必到之所。护镇城池,畅览碧空,身处楼阁近可观漓江影倒横流,远可眺青峰此起彼伏,桂林老八景中的訾洲烟雨、东渡春澜、尧山冬雪尽收眼底。从唐代宋之问,到宋代范成大、刘克庄、方孚若、李彦弼、李曾伯、张栻,再到元代伯笃鲁丁、吴伯寅,明代杨芳等都为逍遥楼书写过诗篇。元代诗人、政治家伯笃鲁丁曾在《逍遥楼》中写道:“身世云霄上,飘然思不穷。睛山排翠阔 ,暮霭閟琳宫。牧笛残云外,渔歌落照中。蓬莱凝望眼,隐隐海霞红。”足以让人遐想出当年站在逍遥楼之上所见景色。据传,最初逍遥楼是作为一个防御工事进行建造,一般百姓难接近,因此逍遥楼在历史上的记载极少。

gl3-3

gl3-4

而高3.4米、宽3.2米的南宋扩建桂林城垣的竣工图《静江府城池图》上,较全面地记录了桂林城当年的规模,图上在紧靠漓江的城墙上,逍遥楼等建筑清晰可见。几经毁建沉寂多年,逍遥楼消失后唯一保存至今的遗物,就是那块刻着颜真卿题写于唐大历五年(770年)的逍遥楼石碑。

逍遥楼消失后,那块刻着颜真卿题写于唐大历五年(770年)的逍遥楼石碑就引发了不少猜疑与思辨。经考证,颜真卿并没有来过桂林。那么,他题写的“逍遥楼”三字由何而来?颜真卿确没有到过桂林。但据史书记载,山西蒲州(今山西永济)也有一座逍遥楼,在唐代便相当有名,唐玄宗曾写下《登蒲州逍遥楼》一诗,当地也曾有多处摹勒颜真卿书写的“逍遥楼”三字。桂林的“逍遥楼”石碑,当为唐代时南下官员从当时山西蒲州带来的摹刻之作。

gl3-5

gl3-6

“颜体”之疑尚未了结,古碑又引发了另一段疑案——碑的正面,刻的是书写于唐代的“逍遥楼”三字;碑的背面,刻的却是书写于宋代的《湘南楼记》全文。一块石碑,怎么会刻上两座楼阁的名称?逍遥楼、湘南楼,究竟是一楼两名还是双楼并立?有专家认为,“历史上的逍遥楼,是中原人士经湘桂走廊进入岭南所目睹的标志性建筑……”

不过,我们到访的逍遥楼是2016年重建的。目前逍遥楼的地点是离原址较近的解放桥桥西北头,滨水生态广场平台上。该楼占地面积400平方米左右,建筑面积630平方米的仿唐宋风格的楼阁屹立在漓江之滨。进入楼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桂林市委书记赵乐秦审定并题写的碑文《重建逍遥楼记》。

gl3-7

登上逍遥楼,“蓬莱凝望眼,隐隐海霞红”,古人吟咏上千年的一方胜景,终于再现于桂林山水间,昔日桂林老八景中的訾洲烟雨、东渡春澜、尧山冬雪尽收眼底。建逍遥楼只是个开始。目前广西师大已经在王城校区重建史上桂林四大书院之一的秀峰书院,传承文脉,打造桂林文化新地标;在近期的桂林百姓文化大讲坛,桂林历史文化研究院院长唐凌教授提出打造桂林古道文化品牌,挖掘古相思埭运河水道及古商道厚重历史价值。

距漓江仅约56米的逍遥楼与修缮改造后的正阳东巷和“拆围透墙”后的靖江王府互为呼应,构成桂林新的历史文化景观区,也成为了区别于山水观光的一个文化经济带,桂林悠久的历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共生。中国著名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在明崇祯十年(1637年)来到桂林,“登城楼,欲觅逍遥楼旧迹”时,却遗憾地看到逍遥楼“已为守城百户置家于中”。逍遥楼归来,徐公会穿越吗?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