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球地缘政治动荡的大背景下,加拿大再次站上了多边外交的前台。即将于6月15日至17日召开的G7峰会,地点设在阿尔伯塔省的卡纳纳斯基斯(Kananaskis),不仅是对加拿大新任总理马克·卡尼(Mark Carney)外交手腕的首次重要考验,更因美国前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的参与而备受关注。前总理让·克雷蒂安(Jean Chrétien)对卡尼提出了颇具现实主义色彩的建议:“当对方是个会制造戏剧效果的强人,就要保持冷静,让他自己表演。”
克雷蒂安的讲话,虽略带戏谑,但反映了加拿大对待不确定性政治人物的传统应对策略:不对抗、不附和,稳住自己节奏。这种策略在2018年G7峰会后尤显必要。当年,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在峰会结束时的新闻发布会上批评了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立场,结果引发特朗普“空军一号推特事件”——公开退群、指责盟友,引发外交风波。这一历史教训,加拿大政府显然牢记在心。
因此,今年的G7峰会组织形式出现显著调整:不再追求冗长统一的《联合声明》,而是由各国“Sherpa”(外交首席代表)提前协调,形成六个“主题小声明”,分别涉及野火、关键矿产、移民流动、外国干预、跨国压迫、人工智能与量子计算。这种“模块化共识机制”不失为务实之举,在共识越来越稀缺的当下,为避免“一子不合,满盘皆输”提供制度保障。
特朗普此次以“潜在下一任总统”的身份出席G7,自然成为媒体与外交圈的焦点。他曾是多边主义的“搅局者”,不仅对全球气候协定态度消极,更对WTO和北约表示不信任。本次G7,他是否会再次“退群”或发表激进言论,尚未可知,但加拿大方面显然已作出应对准备。
在对美贸易议题上,加美双方正在就部分关税问题进行磋商。从钢铝制品到汽车关税,加拿大的经济利益与美国密切捆绑,尤其在特朗普仍具实质影响力的情况下,加方显然希望通过峰会实现某种“降温”甚至“暂时止血”。正如德国驻加大使吕滕贝格(Mattias Lüttenberg)所言:“当局势紧张时,更应坚持对话。”这句话不仅是德国立场,也高度吻合加拿大的外交风格。
相较于2018年峰会侧重性别平等、气候正义等自由派价值议题,本次峰会主题更具技术与治理导向:人工智能、关键矿产、野火应对、移民治理……这些议题显然更符合卡尼的“技术官僚型”背景,也体现出当前G7国家“价值观与现实主义并重”的新趋势。值得注意的是,加拿大政府强调“气候议题并未缺席”,而是通过“关键矿产”和“野火灾害”两个议题进行整合。这种议题重构的做法,既回应了气候危机的现实威胁,又避免了陷入传统意识形态分歧的泥淖,体现出一定的外交灵活性。
本次峰会还邀请了包括印度、乌克兰、墨西哥、澳大利亚、南非、阿联酋、韩国、巴西等非G7国家,意在拓展议题多元性与全球参与度。然而,这也带来了不少挑战。例如,印度总理莫迪的出席即引发加拿大锡克裔社区和部分自由党议员的公开反对。
自2023年加印关系因锡克族领袖尼贾尔遇害事件而降至冰点后,两国至今关系紧张。此次邀请莫迪出席,被批评为“向强人妥协”。对此,加拿大政府回应称“跨国压迫”正是本届G7的重点议题之一,暗示将借峰会平台敦促印度收敛海外情报干预行为。这种“双轨操作”是否奏效,仍需观察。至于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婉拒出席,虽未公开说明原因,却也避免了人权问题对加方议程的干扰。从外交操作来看,加方在邀请机制上的“软中带刚”也显示其在大国博弈中的有限回旋空间。
回顾G7机制的演变轨迹,其原初目标是协调全球经济大国政策,维护自由市场与民主秩序。然而,面对中国、俄罗斯等非G7国家的崛起,G20与金砖国家的扩展,G7逐渐显露出“西方核心俱乐部”的局限性。在这种背景下,加拿大作为一个中等国家,其主办能力虽有限,但仍能发挥“议程设置者”与“平台整合者”的角色。如果卡尼政府能在此次峰会中促成实质性的多边协调机制,特别是在人工智能治理、矿产链合作与野火灾害应对等技术领域达成共识,那么不仅能提升加拿大在国际事务中的中立协调形象,也可为即将到来的美加大选年争取话语主动权。
从克雷蒂安的“硬话软办”到卡尼的“稳中求变”,加拿大在G7峰会中的外交姿态反映了一个中等强国在多边主义衰退中的努力尝试。面对特朗普可能的干扰、全球议题的多重复杂性以及国内外政治压力,卡尼政府所选择的“分块式共识外交”与“技术议题优先”策略,或许无法彻底解决全球治理的系统性问题,但却可能为西方民主国家的合作模式提供一条务实新路。作为国际体系的“中枢修补者”,加拿大的角色虽不耀眼,却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