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025年夏季来临之际,原本计划与家人团聚的缅甸裔加拿大退休教授Hla Wynn,却因为美国总统(Donald Trump)特朗普再度实施旅行禁令而搁置行程。这项政策不仅打乱了他的家庭安排,也激起了北美各族裔移民社区对未来前景的忧虑。与之同时,加拿大自由党政府也提出新的边境安全法案,限制庇护申请人资格。
2025年6月初,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对12个国家居民实施旅行禁令,其中包括缅甸、伊朗、利比亚、也门等国家,另有7国面临“加强限制”。这项政策与他在首任期内推行的“穆斯林禁令”如出一辙,基本锁定了来自政治动荡、政权专制或伊斯兰多数国家的移民群体。
此类禁令的官方理由,往往是“国家安全”与“反恐”,但实际上却被广泛批评为带有歧视性。受影响人群多数为已经在北美扎根的侨民家庭、国际学生和寻求庇护者。例如,来自缅甸的大学生原本计划在美国攻读博士,但现在签证前景未卜,未来学术发展面临中断。对许多已逃离军事政权压迫、试图通过教育和移民方式寻求更安全生活的人来说,这项禁令无异于关闭了一扇希望之门。
就在美国旅行禁令引发震动的同时,加拿大联邦政府也于6月3日提出《边境安全改革法案》,全长达127页,其核心内容包括:阻止已在加拿大居留超过一年的外国人提出庇护申请;增强边境安全,以打击跨国犯罪与毒品走私;加强对非法资金流动的打击。
尽管政府宣称该法案意在“保护加拿大人、提高系统效率”,但包括律师协会、人权组织及移民团体在内的多个团体警告,这一政策若成为法律,可能会侵害基本人权,违反《难民公约》,并剥夺真正有需要者的庇护机会。例如,那些来自缅甸、厄立特里亚、伊朗等政局不稳国家、但尚未正式提交庇护申请的人群,可能因法律生效后的“追溯效应”而陷入合法身份真空,被迫面对遣返风险。
虽然美加在政治立场上常被视为对立(如特朗普与加拿大自由党),但当前的两项政策揭示出两国在移民与边境管理上的“趋同现象”:
国家安全挂帅:无论是特朗普的禁令,还是加拿大的边境法案,都以“打击非法移民”“反毒品犯罪”等安全话语作为正当性基础。
行政权扩张:两国政府均赋予行政机构更大裁量权,从签证发放到庇护审查,使移民与难民的合法渠道更加不透明。
对移民的双重标准:高技能人才与富裕移民仍然可以通过技术移民、投资移民通道顺利进入,但来自冲突地区或经济欠发达国家的普通移民则屡受限制。
对于在加拿大生活的移民社群来说,美加政策双重收紧不仅是一种“法律威胁”,更是情感上的重创。例如:
家庭分离加剧:许多在美加两国之间维系亲情关系的家庭被迫推迟甚至取消探亲安排;
心理健康受损:不确定的法律地位和可能被遣返的焦虑,使许多移民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
国际学生面临瓶颈:本已因疫情、通货膨胀承压的留学生,如今签证政策更不明朗,许多原本赴美计划转向加拿大者也因新政策而踟蹰不前。
当前美加移民政策收紧已成为不可忽视的趋势,其背后反映的是全球政局动荡、民族主义崛起与对外来者不信任情绪的累积。对加拿大而言,在维持国家安全与捍卫人权之间必须寻求平衡。政策建议如下:
强化透明度与法律保障:任何涉及庇护与移民限制的法案,应确保公民自由不受侵犯,特别是不能违反国际公约;
提供法律援助与心理支持:对受影响者应设立应急法律咨询机制与心理辅导服务;
推动与美国协调机制:鉴于两国边境紧密联系,应就移民政策建立更一致的协调机制,避免对边境移民群体造成“双重打击”。
北美的移民制度,既是法治的试金石,也反映了一个国家的道德底线。在全球人道危机频发的当下,选择包容还是排斥,将决定未来社会的多元与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