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方解除中方关税措施意愿强烈,咋办?

近日总理马克·卡尼(Mark Carney)在萨斯卡通(Saskatoon)与各省省长会晤后表示,联邦政府正加紧努力,寻求中方取消针对加拿大农产品和海产品的报复性关税,并将此列为外交优先事项之一。他强调,加拿大正在与中国政府部长级别的官员进行直接对话,并将持续推进相关磋商。

此轮摩擦起因于加拿大此前对中国产电动车、钢铁和铝制品加征关税,意在回应中国部分产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并配合盟国(特别是美国)对华贸易立场。作为回应,中国对来自加拿大的油菜籽油及粕、豌豆和海产品等实施加税措施。这些商品在中加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尤以西部省份的农产品受冲击最重。

例如,仅2024年,加拿大对中国出口油菜籽粕价值达$9.2亿,油菜籽油出口则为$2,100万。同时,中国是加拿大第二大鱼类和海鲜出口市场,2024年相关出口额高达$13亿。这些数据清晰地反映出双边贸易的深度依赖,也突显了关税战对加拿大农业与渔业出口企业的直接影响。

萨斯喀彻温省省长斯科特·莫(Scott Moe)表示,支持联邦政府与中方开展高层对话。他指出,中国对油菜籽加征关税对本省农业构成严重威胁,若不能及时修复关系,恐将影响油菜籽产业的长期市场准入。

马尼托巴省省长瓦布·基努(Wab Kinew)则从就业角度出发,强调必须以全国协作的方式,共同应对当前贸易环境带来的挑战,以确保加拿大工人和企业的核心利益不受损。

部分西部农户更直言,希望联邦政府考虑撤销对中国电动车的加征关税,以换取中方取消对加拿大农产品的报复措施。他们同时呼吁政府对因出口受限而遭受损失的农户提供必要的财政补贴。

从表面上看,联邦政府正寻求通过外交手段修复中加贸易关系,但从更广阔的地缘政治格局来看,加拿大在当前中美博弈格局中正扮演越来越明确的政治角色。2024年与2025年初,加拿大配合欧美盟友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及金属产品加征关税,旨在遏制中国产能输出并保护本国产业安全,具有强烈的政治导向性。这种背景下,加拿大若单方面撤销相关关税,容易被视为“示弱”,在外交上承压。

然而,从经济层面来看,中国依旧是加拿大第二大贸易伙伴,对其农产品、资源型商品的需求持续存在。尤其在油菜籽、豌豆、三文鱼等领域,加拿大与中国市场高度互补。若长期维持当前贸易摩擦状态,不仅令西部农民与渔业企业承担实质性损失,也可能导致加拿大在全球农业出口市场的竞争力下降。

面对复杂局势,加拿大政府需要采取“两条腿走路”的策略:
务实修复对华贸易关系:应以去政治化、加强技术磋商和市场准入协调为核心,逐步缓解农产品出口限制。加拿大可与中国就检疫标准、原产地认定、补贴透明度等具体问题进行谈判,避免陷入宏观对抗性的关税拉锯。
设立临时农业援助机制:对于因贸易摩擦导致出口受限的农民、渔业企业和加工企业,政府应设立应急财政补贴、贷款缓冲和市场多元化支持政策。例如,加快开拓东南亚和中东市场,提升出口灵活度。
审慎评估战略关税工具使用范围:在参与多边贸易规则改革、反对倾销与产能过剩时,加拿大应精准识别应对目标,避免将政治决策简单嫁接于贸易手段之上,从而误伤本国关键行业。

贸易政策既是外交的延伸,也必须服务于国民经济。中加之间的农业合作基础深厚,互利性强,应成为两国维系合作的缓冲区而非摩擦点。对于加拿大而言,如何在维护国家战略利益与保障产业经济稳定之间找到平衡,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对华经贸政策的核心考验。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