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守党要与自由党合作,好!

2025年春季,加拿大联邦政坛出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画面:一贯与自由党激烈对抗的保守党党魁皮埃尔·波利耶夫(Pierre Poilievre),罕见地向新任自由党总理马克·卡尼(Mark Carney)伸出了“合作”之手。焦点是当前加美之间因贸易问题所引发的争端——特别是美国对加拿大加征关税的行动。波利耶夫公开表示,为了解决这一争端,他愿意与自由党“任何可能地”合作,以维护加拿大的经济主权和对美国市场的无障碍准入。

这一表态在政治层面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解读。它不仅代表着加政坛内长期敌对格局可能出现的短暂缓和,也透露出保守党在战略层面上的一次转向——在国内经济与外交双重压力下,务实主义正在取代纯粹的对抗性政治。

一、保守党的战略转型:务实主义抬头?
在过去两个议会会期中,保守党对特鲁多政府采取的是几乎全面封锁和反对的态势。通过不断发起冗长辩论(Filibuster)、不信任动议等手段,保守党试图阻碍自由党施政。在野即反对,几乎成了保守党的默认姿态。然而,波利耶夫此次主动表示愿意“合作”,无疑传达了一个不同以往的信号。这不仅是对新任总理卡尼的一种政治试探,也是在当前国际局势与国内压力之下的一种现实回应。

当前,加拿大经济在疫情后恢复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通胀居高不下、住房危机持续恶化、民众生活负担沉重。而与美国的贸易争端则直接影响加国出口产业的利益,特别是资源、制造和农业领域。对于任何一个寻求执政机会的政党而言,在此问题上无动于衷,都是不智之举。

波利耶夫明确表示,除了寻求解决争端,他还希望推动加国“经济独立”与“自我依赖”,以减少对外部市场的脆弱性。这种说法符合保守党长期以来所倡导的“经济民族主义”理念。若能在此基础上达成跨党派共识,不仅有利于当前争端解决,也为今后加拿大对外贸易政策定下更坚实的基调。

二、合作背后的“有限共识”:理念分歧仍然明显
尽管波利耶夫释放出合作信号,但通篇发言并未展现全面合作的态度。他同时对自由党政府计划不在春季提交预算表示严厉批评,指责其支出过高、税收政策加重国民负担,并呼吁减税和削减财政浪费。与此同时,自由党则正在筹划落实竞选时承诺的减税计划——虽然该措施与保守党承诺相似,保守党却仍然态度谨慎,表示要“进一步审查”。这说明保守党的“合作”更可能是针对特定议题的策略性协作,而非政策路径上的根本认同。波利耶夫所提倡的“低税收、小政府、资源驱动型经济”路线,与自由党强调的“绿色转型、社会投资、宏观调控”路径仍存在显著差距。

此外,波利耶夫强调的另一个议题——“打击犯罪”与“改革移民系统”——更可能在议会中成为双方再次对立的导火索。自由党通常在社会议题上采取更为包容与进步的立场,而保守党则倾向于从“治安”与“成本”角度出发,呼吁更严苛的措施。

三、对加拿大华人的意义:中美背景下的微妙夹缝
对于加拿大华人群体而言,这场加美贸易争端的走向与保守党的新态度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很多华人从事进出口、制造或科技相关行业,对美加贸易关系的稳定高度依赖。保守党主张维护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完整性,并推动经济自足,对这些行业可能提供新的政策支持与市场保护。

其次,波利耶夫强调的“加强资源开发”和“降低生活成本”议题,与部分移民群体的现实诉求高度契合:住房可负担性、税收负担以及就业机会,是不少新移民关心的核心问题。若保守党在此方面提出更细致的政策建议,可能进一步吸引华人选民的注意。

但与此同时,保守党在“移民改革”与“打击犯罪”议题上的保守立场,也可能引发移民群体的警惕。如果政策内容偏向限制性或排外倾向,势必会削弱其在多元族群间的支持基础。

四、展望未来:跨党合作是否可持续?
波利耶夫虽然在言辞上提出合作意向,但是否能促成真正的跨党共识,仍需观察。一方面,自由党是否愿意给予保守党参与贸易谈判的实质话语权,是判断合作深度的关键。另一方面,保守党若能在具体政策上展现可行替代方案而非单纯批评,才可能真正构建起“建设性反对党”的形象。

从更长远看,加拿大的对外贸易政策需要更高层级的政治协同机制。在中美博弈愈演愈烈的当下,加拿大如何在夹缝中维系自身利益,不仅依赖政党之争的成败,更依赖国家战略层面的共识构建。

合作是一种开始,责任更为重要
波利耶夫的“合作”姿态可以视为一种政治转型的信号,也可能是一次暂时的务实让步。但在当前经济外交双重挑战下,无论是保守党还是自由党,都应以国家利益为重,跳出短视的政党逻辑,寻求加国经济与主权的最大公约数。

在华人视角下,我们期待的是一个更加稳定、公平和可持续的经济环境,而非短期博弈下的政策摇摆。真正的政治成熟,不是赢得一时口舌之利,而是懂得在关键时刻,为国家利益放下分歧、承担责任。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