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客会为地产市场点火?

——联邦住房部长“保房价”言论背后

“不需要降低房价,只需增加供应”——加拿大新任住房部长(Housing Miniter)格雷戈尔·罗伯逊(Gregor Robertson)的这番表态,在房价高企的当下引发激烈争议。这位曾担任温哥华市长、任内当地房价翻倍的政客,如今被总理马克·卡尼(Mark Carney)委以解决住房危机的重任,其政策取向迅速成为舆论焦点。

“保房价”逻辑:供应优先的政府算盘
7月10日,罗伯逊在就职后的首次内阁会议上明确表示,加拿大住房危机的核心在于“供应短缺”,而非房价过高。他提出将重点建设可负担住房,并强调联邦政府自20世纪90年代起长期忽视保障房建设,导致全国性短缺。这一立场与保守党领袖皮埃尔·波利耶夫(Pierre Poilievre)的抨击形成鲜明对比——后者指责罗伯逊在温哥华市长任内纵容房价飙升,其任命“预示政策不会改变”。

罗伯逊的辩护逻辑看似合理:通过大规模新建住房(尤其是保障房)稳定市场,而非直接干预价格。但问题在于,增加供应是否真能回避房价下跌? 加拿大房地产协会(CREA)数据显示,2008-2018年罗伯逊主政温哥华期间,当地基准房价上涨超100%,而全国涨幅为78%。尽管罗伯逊辩称“这是全国性现象”,但其任内温哥华保障房增量仅占新建住宅的15%,且高端项目占比显著,实际惠及中低收入群体的效果存疑。

政治博弈:房价背后的选民利益链
罗伯逊的任命暴露出加拿大两党在住房政策上的根本分歧:
自由党主张“温和调控”,通过补贴开发商、放宽土地规划刺激供应,但回避直接打压房价,以维护既有房产所有者(多为中老年选民)的利益;
保守党则抨击政府“与开发商利益捆绑”,要求限制国际买家、削减移民配额等需求端措施,但其政策同样未触及房价下跌这一敏感议题。

值得注意的是,前总理特鲁多(Justin Trudeau)曾在2023年9月称“房价必须停止上涨”,但同年又表态“需保障房产价值”。这种矛盾恰恰折射出加拿大政治的困境:房价下跌可能引发经济风险(房产占家庭财富40%以上),但持续高房价已让年轻选民彻底离心。民调显示,18-34岁群体住房拥有率不足30%,而“无房一代”的愤怒正转化为对激进政策的支持。

全球镜鉴:供应神话的破灭案例
加拿大并非首个试图以“增加供应”平抑房价的国家,但国际经验显示,单纯依赖供给侧改革往往收效有限:
澳大利亚2017年启动“百万住宅计划”,但截至2023年,悉尼房价中位数仍上涨58%,新建项目多集中于远郊,核心区供应依旧紧张;
爱尔兰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大量抛售不良资产,房价短期暴跌40%,但随后外资涌入推高租金,本土居民反而更难置业。

这些案例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在低利率环境、资本全球化流动的背景下,新增住房极易被投资者吸纳,而非转化为有效居住供给。加拿大若仅靠“建设更多房子”,而不限制投机需求(如空置税、资本利得税)、不改革土地财政,恐难逃类似结局。

政客的“点火”嫌疑与市场走向
罗伯逊的言论与其说是解决方案,不如说是政治表态——它既安抚了有产阶层的焦虑,又将矛盾转向“历史欠账”。但加拿大年轻人需要的不仅是“更多工地”,而是房价与收入的重新匹配。当部长宣称“市场需要稳定”时,人们或许更该追问:究竟要稳定谁的资产?又要谁为这场危机买单?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