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领$100万与每月领$5,000

在当下,投资者可以随时掌握市场日常波动给个人资产带来的影响。即使在各家机构开设多个投资账户,投资者也能通过财务网站和手机软件即时计算出自己资产净值的变化。有人可能认为,有了这些信息,我们对个人财务状况,尤其是对退休储蓄情况就更加心中有数了。但最新研究表明,对很多人而言,结果恰恰相反。一部分原因是,许多跟踪净值变化的数字工具所呈现的信息常常让投资者产生误解,错估了自己的退休储蓄情况。

想要弄明白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就不能不提到一种现象:财富错觉与贫穷错觉。这是我们与微软研究院研究员Daniel Goldstein一起研究得出的结论,文章发表在《市场营销研究》(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期刊上。要知道自己有哪种错觉,不妨先假设你的退休金是100万美元。给这笔钱打个分,看你觉得够不够退休养老。最高7分,1分是“完全不够”,7分是“完全够了”,你打几分?再假设你每个月的退休金是5,000美元。最高还是7分,你打几分?

首先要注意的是,以目前的年金定价来看,这两笔金额实际上大致相等。(根据一项粗略的计算,如果一个人65岁开始领退休金,每月领取的年金大约是一次性领取金额的1/200)。虽然两者实际相等,人们却常常会对这两种财务描述产生截然不同的感受。

错觉加深
大部分数字工具显示的是总储蓄额–即100万。而关键就在于,前面给这笔钱打的分数不同,你看待它的方式也就不同。有人觉得,100万比每个月$5,000要多得多。这类人比较容易产生财富错觉。看似庞大的金额(比如户头上的数字)会给他们错误的安全感,于是他们在行为中也体现了这种认知:100万比每个月$5,000要多得多。这可能导致他们的退休金储蓄不足。100万看似很多–尤其是当那一连串的零投射在你手机的方寸屏幕上–但你若期望退休后的二三十年中每个月花销$8,000,这笔钱是远远不够的。

不过,也有人认为月入$5,000远胜一次拿100万。他们比较容易产生贫穷错觉。他们喜欢用月收入而非总金额衡量财富,因此会误以为100万不如月入$5,000。他们不但能花的钱不花,还时常忧心忡忡,担心自己的钱会用光,既不出去旅游,还在医药花费上精打细算。讽刺的是,钱越多,贫穷错觉就越普遍。这多半是由于“天花板效应”:100万是巨款,200万、400万也差不多。简而言之,人们对巨额数字开始变得不敏感;后面再多的百万也没有什么意义。

与此相反的是,月收入的变化会让他们感受到财富的增长。这主要是因为,无论是租车费、医疗保险还是房贷,我们都习惯以一个月为单位衡量开支。因此,对有些人来说,月入2万算得上是收入颇丰,而等量的400万却不会让他们产生同样的感受。因此,我们必须回过头来,重新审视数字时代的财务信息呈现方式。不幸的是,大多数网站与软件上显示的并非预计的月收入,而是我们的资产净值与存款总额,于是也就加深了上述两种错觉。它的危险之处在于,有财富错觉的人会以为自己的钱比实际的多,于是尽情挥霍;而有贫穷错觉的人却认为钱比实际的少,进而节衣缩食。

如何解决?
想要消除这两种错觉,方法很简单。财务网站与手机软件应该改变只强调总金额的呈现方式,帮助用户把注意力放到预计的月收入上。毕竟,我们只有通过月收入,才能正确判断自己的财富,理解这些巨大金额的意义所在。

近几年来,美国国会正在审议一项两党提案,要求雇主提供的退休计划必须根据参与人的储蓄金额,向其提供退休后月收入的预期数据。法案虽然还未正式通过,但部分退休计划已经自觉开始显示相应的月收入了。财务网站和手机软件不妨也效仿一二。与其让用户关注那些对财富总额无关痛痒的日常小波动,倒不如鼓励用户好好思考,我们的储蓄对日后的退休生活会有什么影响。是该谨慎俭省?还是可以继续自在花钱?(转载自华尔街日报中文网)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