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恒泰厦–王家院子

阳春三月,春光明媚,虽说几场倒春寒,使得漫山的绿色与往年同期相比迟到了好多天,但春天终究还是来了。我们一行十数人,也踏着春天的脚步,来到王家院子。过去大山深沟里,穷人多富人少,能建一大院瓦房的人家就更少了。院子前面冠上始居者的姓,就成了地名。王家院子现在的主人姓杨名国财,已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凭他零零星星的记忆,让我们大概知道了王家院子已经有近二百年历史和曾经的一些帮事。

清代乾隆年间,杨老汉的王姓太袓爷,从湖北孝感拖家带口,不远千里来到交通闭塞的秦岭南麓的陕西佛坪县的一条名叫谢家沟的大山沟的沟垴上,寻了一处风水宝地,盖了一处相连在一起的三个三合天井的大院子,并在这条山沟以及相邻的孙家沟和摆家沟广置水田一二百亩,主人家又经营有方,王家成了富甲一方的大户人家。当我问起杨老汉,他的祖上何以从孝感到了佛坪?祖上建房,置田哪来的这么多钱?杨老汉只听他母亲说过,祖上是靠勤劳耕种,勤俭持家发的财。他也不知是什么原因移民来谢家沟的。我就在想,湖北孝感无论从哪方面讲,都应该更适合人的居住生存。乾隆年间史称盛世,没有大的战争和饥荒,若是躲避瘟疫,没有必要抛下祖业,逃到干里外的大秦岭来。历史上曾说“湖广填四川,四川填陕西。”也不是乾隆年间发生的事呀?况且那个年代靠种田能发家可能性几乎没有。古人说,“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老王家的第一桶金,必定是发了一笔横财。结合当年的移民时代,应该是在孝感发的财,然后发生了必须要举家迁往交通,信息闭塞,人迹罕至,不易被人寻到踪迹的地方,他们选择了理想的地方–谢家沟。

到了杨老汉祖爷这一辈时,家庭财产聚集达到鼎盛时期。谢家沟垴翻过山梁就是瓦寨子村,有一年瓦寨子村发生了小股土匪抢人灭门案。府衙派兵进行剿匪安民军事行动,匪首被抓,县令老爷亲临瓦寨子审案,途经谢家沟,行至王家院子时,在王家歇脚、用餐。县令老爷见深山沟中竟有如此富甲一方的人家,感觉很奇怪,踱出院子,观院子门前向山,又上到屋后高处,看院子的位置,对王家主人说,“此居是福地。院子坐落之地属金鹅抱蛋;门前五道山梁恰似五马归槽;门前五条路,分别通瓦寨子,三河口,粆家庄,烂泥湖,十亩地,谓之五路通天。好地方,好地方,这么好的地脉,哪有你王家不发达的道理。”并亲题“丰恒泰厦”四个行楷大字。王家将其四字刻于木匾并悬挂于中间天井正堂大门上方。

到了杨老汉爷爷这一辈,老王家成了单传,自小娇生惯养,成年取妻后不思守业,只会享受,又染上了抽鸦片烟、赌博的恶习。后来妻子只生育一独女。家有万贯也经不起他抽大烟和赌博这样的败家子行为。家里的积蓄很花光了,就开始典当田地,还想通过赌博翻身,将来能把它赎回来。田地越来越少,长工也雇不起了,自己又不愿下苦力,就继续把田地典当给十亩地村的王姓大户,没有几年田地全典当完了,他也根本没有能力把田地赎回来。女儿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经人撮合,杨老汉的父亲入赘王家。王家败家已成定势,抽烟没钱了,开始把住房典当给十亩地王家,三院房子到解放之前只剩下中间院子的三间偏厦房了。土改时,给他家定了中农成份。十亩地王家定为地主,买去的土地,房屋都分给了当地的贫下中农。住在这些院子里的穷人,几十年后也都人丁不旺,几乎都无儿无女,成了绝户。

王家院子的历史印证了“富不过三代”那句老话,几代人创下的基业,要败家只需短短时间就能完成。当年县令老爷所题的“丰恒泰厦”,竟然成了个玩笑和讽刺,王家院子既不“恒”远,也没能安“泰”,看来他也并不精通地理风水堪誉。三个天井院子,现在只剩下中间院子部分房屋,两把烟熏火燎过铜酒壶,一把算来算去,却散尽全部家产的老算盘。(文/陈永明,2014年4月14日)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