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设备为何让我们上瘾?

在新书《不可抗拒:成瘾科技的兴起和让我们欲罢不能的生意》(Irresistible: The Rise of Addictive Technology and the Business of Keeping Us Hooked)中,社会心理学家亚当·阿尔塔(Adam Alter)发出警告,称我们–不管是儿童、青少年,还是成人–中有许多人对现代电子产品上瘾。这不是比喻,而是真正的上瘾。36岁的阿尔塔是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Stern School of Business at New York University)一名研究心理学和营销的副教授。

问:是什么让你觉得人们已经对电子设备和社交媒体上瘾?
答:过去,我们认为上瘾大多和化学物质有关:海洛因、可卡因、尼古丁。如今出现了一种行为成瘾现象。这表现在,一位科技行业领袖曾告诉我,人们每天有将近3个小时是花在手机上。十几岁的男孩有时会独自在房间里玩数周电子游戏。Snapchat会夸耀自己的年轻用户每天打开app的次数超过18次。行为成瘾现在真的很普遍了。2011年的一项研究显示,我们中41%的人至少有一种成瘾行为。随着更多更新的成瘾社交网络平台、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被采用,那个数字势必还会上升。

问:你如何定义“成瘾”?
答:我理解的成瘾必须是你在短时间内乐于去做、但从长期看会损害你的健康的事–但你还是会强迫性地去做。在生理上讲,我们易于对这类体验上瘾。如果你把一个人放到老虎机前,他们的大脑状态看起来跟吸食了海洛因的人差不多。如果你是一个会不由自主玩电子游戏的人–不是所有人,而是对某种游戏上瘾的人–那么从打开电脑的那一刻起,你的大脑就变得跟一个瘾君子一样。我们生理结构决定了,只要一种体验击中了对应的按钮,我们的大脑就会释放神经递质多巴胺。我们会获得大量多巴胺,这让我们在短时间内感觉非常棒,尽管从长远看你形成了一种耐受性,会想要更多。

问:新技术的设计者们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吗?
答:创造电子游戏的人不会说他们期待人们上瘾。他们只想让你花尽可能多的时间在自己的产品上。智能手机上的某些游戏要求你付费,所以他们想让你一直玩下去。这些设计者会在游戏中注入一定量的反馈,这跟老虎机偶尔让你赢一把以保持你的兴趣是一样的。不足为奇的是,游戏制作者往往会预先测试不同版本的新发行产品,看看哪个最让人难以抗拒,哪个让人们保持注意力的时间最长。这的确有效。写这本书时,我和一个小伙子聊过,他曾在电脑前连续玩了45天的电子游戏!这种难以控制的游戏行为毁掉了他的其他生活。他最终去了华盛顿州一家名为“重启”(reSTART)的康复门诊,那里专门治疗有游戏依赖症状的年轻人。

问:我们需要立法来保护自己吗?
答:不妨考虑一下,至少对网络游戏。在韩国和中国,有人提出设立“灰姑娘法规”。其理念是保护儿童,避免他们在午夜之后玩某些游戏。游戏和网络成瘾在整个东亚都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在中国,有数百万青少年存在这种问题,那里实际上有一些训练营,父母会让孩子在这种地方待上几个月,治疗师会用一种戒瘾法给他们治疗。

问:你为什么说许多新的电子设备助推了行为成瘾现象?
答:这个,可以看看人们在做些什么。在一项问卷调查中,60%的成人表示他们在睡觉时会把手机放在身边。在另一项调查中,有一半的受访者称他们会在夜里查看邮箱。此外,这些新设备被证明是成瘾性媒体的最佳传输设备。如果说游戏和社交媒体以前还是被限制在家用电脑内,手持设备则允许我们随时随地接触它们。如今,我们会不断查看社交媒体信息,这扰乱了我们的工作和日常生活。我们变得特别在意自己在Instagram上发布的照片获得多少“赞”,而不是关注我们正在走过的地方和正在与我们交谈的人。

问:这么做有什么危害?
答:如果你每天有三小时时间花在手机上,那就有这么多时间没有与人面对面进行交流。智能手机给你提供享受当下所需的一切,但它们不要求你有太多主动性。你再也不用去记任何东西,因为一切都摆在眼前。你不用发展记忆或想出新点子的能力。已经去世的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在2010年接受采访时曾经谈到他自己的孩子不用iPad,我觉得这很有意思。实际上,有数量惊人的硅谷巨子不让自己的孩子接触某些设备。湾区有一家私立学校不允许携带任何电子设备–包括iPhone和iPad。真正有意思的是,这所学校有75%的家长是技术公司高管。正是对这所学校的了解促使我写了《不可抗拒》这本书。这些产品到底有什么特质,会让专业人士觉得它们有十分大的潜在危害?

问:如果让你给一位朋友就戒掉行为成瘾出主意,你会提什么样的建议?
答:我会建议朋友们更注意他们在允许技术怎样干扰自己的生活。第二,他们应该设置警戒线,把它隔离开。我会喜欢这样一些点子,比如晚上六点之后不回邮件。总之,我会建议找更多时间待在自然环境里,在没有任何技术设备的房间里与人面对面坐下来长谈。一天里应该有一些看起来像是在上世纪50年代的时间,或说你坐在房间里不知道自己身处什么年代的时间。你不应该一直盯着屏幕。(转载自纽约时报中文网)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