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条的书展,凋零的书店

日本的友人传来一帧当地书店拍摄的照片,是角川书店重新出版的日本文学经典系列,用上如布料般的图案作为封面,格调简约高雅,美不胜收,书籍设计和在书店陈列的排场,甚能引起阅读的欲望。

收到这帧照片时,笔者正身在香港书展的现场,举目四望,确是一片书海,也有一片人海,就是阅读的气氛不什强烈,倒是较像一个大家来捡便利货的速销展览,有点叫人倒胃。 今天闭幕的香港书展,已办了27届,被批评为“菜市场”或“散货场”也不是今天的事,但今年趁书展来检视一下香港的出版、阅读和文化生态,别具意义。

谁是书展的主角?
书展为期七天,以往确是有“菜市场”式的热闹和人潮,但今年几乎所有书商也叫苦连天,连全港最大的联合出版集团也指人均销售额跌了两成。于是,各书商在最后两天推出各类半卖半送的方式,务求尽快散货。然而,回顾至少过去十年的书展,到底有哪一届,书是书展的真正主角?

约在2005年开始,书展出现一群明星发报新书,吸引大批粉丝到场。而明星作者的新书,大部份是图多字少的图册或所谓散文集,当时甚至有些明星书错字百出,明显是粗制滥造之作。但因有明星效应,又在场签名,其他优质读物反而在书展中沦为配角。

至2008年开始,又有一群俗称“?模”的少女模特儿在书展发报性感写真集,并售卖揽枕、玩具等引人遐想的产品,又成了报章的头条。由于“?模”现身 书展时引起一片混乱,也有喧宾夺主之嫌,主办单位贸易发展局遂于2010年禁止她们到会展宣传,至2014年因有“?模”的新书签会牵及以色情作宣传, 贸发局取消其签名会才令「?模」终于消失于书展。

被明星、模特儿抢尽风头的书展,难怪有不少人说“真正看书的人不会去书展;不看书的人才去书展”。

书展与书店
一个成功的书展,理论上应该可以紧扣甚至是回应社会的脉搏,从而启发大家求知求真的意欲。虽然近年贸发局每每趁香港书展推出“文化七月”,与文化艺术相关的活动有过百项,论数量确是十分可观。但当你仔细去看看每个活动内容时,很快就会看到有点不妥。

香港没有很多机会可令一本书、一间书店甚至是一间出版社走进广大市民的目光中,甚至成为国际新闻。而去年末发生的铜锣湾书店事件,可说是香港出版界的「奇 闻」,令大家以至全世界真切关注到人身自由、出版自由甚至是商业贸易自由(毕竟出版和营运书店也是一门生意,虽然好难赚钱)的可贵和脆弱,我们视作当然的 自由,可以毁于一旦。

被失踪多月的铜锣湾书店店长林荣基上月才“重返人间”,现身说法指出事件的严重性。而整个“文化七月”,却没有任何一个活动讨论此事,参与书展的各大型书 商亦没有为这宗关乎出版界的严重事件出声。当然,书展主办当局是官方的贸易发展局是法定机构,口径要与官方统一,「铜锣湾书店」数个字当然不能出现在会场 内任何出版物或角落。

而在每年书展中占据最有利位置的香港出版界龙头联合出版集团,亦有强烈的中资背景,其出版的书籍、所举办的活动,本身也不可能有任何 政治不正确的取向。

今年书展,连以往来港的中国自由行人士钟情的政治书类也几乎绝迹。香港的政治评论员桑普于书展期间发报新书《狼吞虎咽:习近平与梁振英专政之始》,据报也因书名有“习近平”字眼而被中国有关方面警告不能上市。

虽然桑普的书仍“有幸”通关,可在香港书展露面并在上市第一天售清,但在各大出版商自我审查、发行商又不肯发行非畅销书、非主流书刊如人文学科类的书籍的 情况下,书展几乎只是充斥着流行杂志、旅游指南、明星书刊、学生补充练习等出版物。书展书种的单一乏味,大概也反应了一个城市的品味。

铜锣湾书店为了生存,出版真假难辨的政治揭秘书籍,可说是身不由己,本以为可靠此道起死回身,却招来横祸。眼看一间又一间独立书店倒闭,仿佛香港人就只会在一年一度的书展才会悄悄翻翻书,趁趁墟。今年夏天虽炎热,但对爱书人来说,是真正的出版界的寒冬。(转载自BBC中文网)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