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勇庆:我的自媒体之路和中国自媒体生态

1:我的自媒体之路
讲一个最近比较火的话题,就是毕大叔的事,他的事是怎么扩散出来的呢?其实跟自媒体相关,当然最后没有确定哪个自媒体是发起人,肯定是由于自媒体在新浪微博上进行传播了,造成了现在这样一个结果。最新的消息,毕大叔暂时待业了。

最近这几年整个新闻的传播链,包括发起,有一个很大的变化。过去更多的是由传统媒体进行话题设定和发起。这些年新的话题的设定和发起,往往是自媒体。过去我也做传统媒体,也有比较深切的体会,写稿子第一手的消息往往都是由传统媒体发起,门户网站再去跟随,然后再扩散。

但是自从新浪微博、微信出来以后,我们发现有很多新的话题的社会现象的发起,往往是从自媒体开始起步的,而且通过自媒体进行链式传播,形成很大的影响力,然后传统媒体再去跟进做深度的挖掘和报道。整个的传播链跟原来发生了一个质的变化。

我过去是一直是做杂志的,也比较困惑怎么做,因为我们的周期是半个月一期,等我们的话题做出来,这个消息的高峰期可能都已经开始往低谷去走了,网民的关注点都不在那儿了。

前一段时间有一个特别有名的公关公司,给我发短信说要跟我合作,其实他们这个公关公司中间很多的项目组,已经有跟我有合作了。但是,这个媒介经理可能是一个没有太多经验的,他说请问您接受约稿吗?我说接受,跟你们部门的很多人都合作过,然后他说我的同事说你好像没有自媒体。这说明什么呢?

虽然自媒体已经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了,但很多甲方公司的公关部门、市场部门,包括很多公关公司,对自媒体的认识还不是很深入,或者说还不是很了解。像这个媒介经理就是,而且内部之间的割裂比较严重。可能很多企业都是这么一个尴尬的状态。

后面我讲个人做自媒体的经历,很多人一想起自媒体,可能觉得微信公众号是自媒体,大部分人是这样一种感觉。其实自媒体更早,互联网起来以后,自媒体就已经出现了,只不过当时还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

具体到我个人,我以前是做传统媒体的,2003年的时候,当时在《IT经理世界》杂志社做记者,专门报道电信行业。我2005年做了一些华为的报道,去了华为的欧洲法国、荷兰,写了一个文章叫《华为在欧洲》,在华为内部影响还比较大。因为这篇文章,后来华为再也不跟我合作了,已经七八年了。

第二年我和吴建国老师(华为的高管),他出来做管理咨询了,当时想写一本书,反映华为最近一些年的国际变化的。他了解一些华为的资料。另外,我的文笔稍微好一点,我们合作写了一本书叫《华为的世界》,在06年出版的,当年获得了中信的畅销书奖。

说到这儿好像跟自媒体没有什么关系,这本书出来以后,要做推广嘛,当时也想让更多的人读,写这本书的过程中,包括采访过程中,其实有很多好玩儿的故事,都没有写到书里面。当时博客已经开始星期了,很多人都写博客。

我当时就想是不是可以写一个博客,而且当时我也发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华为的总裁任正非是个比较神秘的人物,最近一两年才跟媒体有接触,以前他从来没有接受过媒体采访的。但是任正非的文章到处都有,每一篇文章出来以后都在网上有很大的反响,现在看任正非也是个自媒体,通过他的文章,也是深刻的影响了企业里的人,包括华为内部的员工。

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我是不是也能够写点东西。因为当时博客网也出来了,对新浪产生很大的冲击,新浪就开始推博客,先开始推娱乐圈的博客,后来到科技行业。我当时看到这个机会,就去新浪、搜狐开了博客。

博客写了什么呢?比如我和华为的故事,最早的博客是2006年10月份开始写的,写了一系列的华为故事,发到网上,当时搜狐和新浪也都做了转载,具体对书的销量有没有影响,我现在也不得而知。但是,通过写博客以后,我发现自己的世界观有些变化了,因为传统的媒体写完一篇文章以后好不好,很大情况下只能看同行的评价。比如出去吃饭了,看到别的媒体的同行,说你的文章写的不错,真实的读者在哪儿呢?我们很难抓住,过去还有读者来信,现在很少有了。

所以,你不知道自己的文章影响在什么地方。通过写博客,我发现挺好,基本上每写完一篇文章,点击量都很大,而且有很多人去评论,有一个很好的互动性,了解了很多读者的一些需求。包括我跟华为七八年没打过交道,但后来也写过华为的评论性文章,都很大程度是通过博客、微博交了很多华为内部的朋友,在线下接触再聊天。

写博客以后,世界观就发生变化了。后来一度写杂志就不太热心了,因为写完以后,你也不知道读者的反馈怎么样。

写着写着就进入微博时代了,就开始玩微博了。微博有一个很大的好处,他短小精悍,特别适合在手机上进行传播。微博时代对我们这些写深度报道的人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好处,因为一开始微博不流行,基本上是小文章,比较适合炒作,当时我们也在玩微博,那时候智能手机刚普及,就拿着那个全键盘每天刷几十遍。

写着写着有一些影响力了,新浪有4万粉丝,腾讯有20多万粉丝。微博和博客的不同点:及时性有了更大的提高,对及时新闻的把握更快。互动性更强,基本上实时的跟好友进行互动,可以基于关系链进行传播。自媒体可以分三代的:第一代是博客时候的写手。第二代是微博的大V。

虽然一直在写,其实对于个人来说,也没有太大的收益,每天也是忙得要死,天天写,写完杂志的文章写博客,写完博客写微博。后来没办法了,再写下去家庭可能就要破产了。科技类的垂直媒体从03、04年开始就进入了滑坡阶段,传统媒体的收入、待遇在过去十年没有什么变化,过去十年房屋涨了多少倍呀,如果我不是在加入媒体之前前一年就把房子买了,可能家里就要破产了。

我感觉当时的博客和微博更多的是流量思维模式,有多少流量才能有更大的影响力。但是,因为我们是一个垂直领域的,我们的流量显然是没有办法跟各种营销号和大众世界的大V相提并论的。到2010年写不下去了,就离开传统媒体,然后进入公关行业,在百度、搜狗都做过,也做过产品公关。

互联网公司的节奏还是很快的,我也感觉到转型的一个尴尬的地方,过去我工作的媒体是杂志,节奏相对比较慢,一直是做深度报道的。而且我们的杂志对稿件的质量要求比较高,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跟企业公关部门对着干的,要不然我也不会被华为公关部门封杀。我自己到了公关企业做公关以后,确实很敏锐的感觉到这个反差。

作为企业的公关部门来说,不可控的媒体不是好媒体,一般企业公关部门,像《财经》这种媒体最好不要碰。做公关过程中,自己还经营自己的自媒体,我多了另一个视角,到底怎么样才算是一个被市场认可的自媒体?

过去在传统媒体做的时候,服务意识是比较差的,基本上没有什么服务意识,就是给企业捣乱的思路。自己做了公关以后,发现企业还是有很多诉求,包括产品、战略,需要媒体传达出去。一方面通过自己的自媒体帮助企业做传播。另外一方面,怎么帮助企业提升影响力,怎么帮助企业拓展渠道,还是有了一些收获。

虽然有了收获,但还是谁都不服。因为毕竟做媒体和做企业公关,很大程度上是两条路,尤其对于过去一直做内容的媒体人来说,做公关还是一个比较痛苦的事情,因为公关的需求跟媒体是有很大不同的。另外,做公关还是需要更多的跟企业上上下下进行沟通。我做了不到两年,感觉自己还是不太适应公关,于是我又回到了传统媒体,即《中国企业家》杂志。

自媒体一直都在做。回来以后,正好赶上传统媒体的转型,它很鼓励我们做一些自媒体的尝试,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一方面在杂志上有一些深度报道,一方面在自媒体公众号,包括杂志社官方的微信公众号有一些内容报道。我也很感谢中国企业家这个平台,能给我提供一个很好的继续去经营自己自媒体的平台。

做着做着,到去年下半年开是发现了精力上很难兼顾了。从我个人的体会,从去年,尤其是去年上半年以后,自媒体发展就非常快了,我的自媒体帐号也接到很多企业的需求,我的精力就很难兼顾了,因为我是杂志社的主笔,还要参与关于杂志社的一些报道,甚至日常的管理上的工作。

当时很痛苦,忙不过来了,于是到去年年底中国企业家年会办完以后,我就跟领导提出来专职做自媒体。基本上我做自媒体是顺理成章的,自己喜欢写东西,一路就写下去了,只不过后来稍微多了一点产品的意识,还多了一些传播意识,仅此而已。

2015年新的开始,给自己的定位还是比较清晰的,以运营内容为主的自媒体。因为媒体是通过渠道进行传播的,而渠道运营不是我们媒体出身人的长项,虽然我是做计算机的,但是20年前的事了。如果去运营,可能需要一些技术的支持,还需要一个比较大的平台来支持。

这块对于我们做内容来说,不是很擅长,所以,我给自己的定位很清楚,还是主要把内容做好,提供一些差异化的内容,同时,入住一些主流的自媒体、新媒体平台。

国内比较主流的自媒体,能够让自媒体入住的平台,我都入住了,像微信公众号、百度百家、今日头条,甚至还有音频的自媒体,自己专注把内容做好。因为现在这个社会比较好,渠道多元化以后,内容的重要性相对突出了,不像原来那样,平面时代都不是很重视内容,谈不上稀缺。现在大家对精品内容的需求有了很大的提升,所以,就给了我一些出路。

我个人也有变化,写了那本书以后,就被人称为华为专家了,后来又被人弄成华为黑了。光写华为,内容产出是比较有局限性的,影响力也是比较有限的。这些年我在内容定位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因为自己当时出来做公关,也在互联网公司经历过一段时间,后来尝试着写一些跟互联网相关的内容。

写着写着我又发现一个问题,当我加入百度的时候,发现一个非常尴尬的现象,我们那个部门一共有二三十个人,我是里面最大的,包括我的领导的领导年纪都比我小,但是我是资历最浅的,因为我原来从来没做过互联网公司。

我原来在杂志社主要报道的对象是偏IT和电信的,他们和互联网商业模式是有很大不同的。我做自媒体以后,如果写纯互联网内容,我并不一定有优势,比如阿里巴巴、腾讯,他们可能对每个产品、每个部门都非常了解,我可能只知道大概的情况,因为我过去没有深入报道这样的纯互联网公司。

但是,到了2014年以后,我发现我的优势又出来了,为什么呢?

因为我过去多年报道传统的企业,对传统企业的管理、商业模式比较了解,互联网的大潮来了以后,现在比较时髦的词是互联网家,互联网和传统行业要结合起来。专门跑互联网企业的作者或者自媒体人不是太懂的,或者有点瞧不起的,实际上只有两个结合的很好,产生一种新的变种,才能真正的对传统行业进行改造。去年开始,我主要的报道对象往互联网家这个领域进行转变。

我的自媒体平台也做了一些比较深入的报道,比如对小米雷军做了比较深度的采访,当时他给我画了一个图,小米的整体逻辑。因为我原来是跑电信的,对电信行业还是比较了解的,结合我电信的一些知识和经验,也提出了一些概念,比如小米连接一切。

另一块是电商领域,从传统电商走向新的电商,这一块我花了不少的精力,包括滴滴打车,包括万达、百度和腾讯之间的合作,进行了深度的报道。

通过这样一些变化,个人的报道思路和内容制作能力有一些提高,不再是过去的华为专家了。华为这个公司,光靠我天天去写,也是有限的。而且华为很多过去成功的经验,对于现在很多新兴的创业公司,基本上是不可能复制的,而且也不应该去复制。通过这个变化,我内容报道的方向进行了拓宽。

除此之外,也尝试一些新的玩法,自己做自媒体的时候也在思考,如果只是做一个内容的提供者,还是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毕竟还是一个传统媒体的思路。

所谓的互联网思维,还是要有用户,要有经营产品的思维模式。所以,我个人也尝试了一些新的玩法,这个也是被迫的,我儿子在清华附中上学,他们要组一个机器人的队参加美国的一个大赛,这个大赛还是挺好的,要求做机器人、做推广、做筹资,有的家长比较擅长做技术,我就做了推广工作,因为当时时间比较紧,找企业去做推广,包括找企业筹资,可能时间上来不及了,我当时灵机一动,现在不是有产品众筹吗,我们去联系众筹网。

我们在众筹网上上线,玩了一个众筹。其实也没筹多少钱,一共三万,但是一个尝试。一方面是让孩子们有一个思路,做一个项目怎么拿到资金,怎么进行推广,另外,将来有新的Idea,也可以尝试一下众筹的方式。去年我们带着孩子去参加了比赛,成绩还不错,拿了两个大奖回来。

作为自媒体,如果把百分之百的精力放在内容上,肯定还是不对的,因为现在都讲产品化运营。我们比较擅长内容,可以做一些把内容跟线下活动、推广结合起来的工作。

今年元旦,我就尝试做一个关于手机的评选活动,当时在我的微博上发起了一个2014年手机部门最喜欢的手机的排行榜。正好当时跟小米谈了一下,小米还挺支持的,支持了我一些奖品,我就发起了一个活动,只要是你在我的微信公众号上点评,你认为去年最好的手机,然后就可以进行抽奖。

没想到几天之内反馈还真挺不错的,一共收集到了200多份很详细的回答,我自己稍微花了一点时间,把我后台的这些用户的评价进行了收集,还做了一些排行,算是一个个人的研究报告,在我的个人微信公众号上进行了发布。

那些发布者写的都非常详细,比如说小米4的,美中不足的两点,手机太长了,上下边框的边太宽了,面板比例不协调等等。看这个排行其实是可以有些思考的,在前十名里没有看到三星的影子,三星去年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还是排名第一,这说明什么现象呢?一方面是三星的创新力还是不太够,另外,三星面向自媒体,面向网民的传播,做的非常非常不够。

所以,我们看到三星的S6的发布有很大的改观,不仅邀请自媒体人去现场观摩,发布以后,也在网上做了很多相关的营销活动,比原来有很大的改善。如果现在统计2015年一季度最受好评的手机,三星有可能会上榜的。这里面做的比较好的,基本上都是在网络营销上做的非常好,有很大特点的一些手机厂商,比如小米、华为、魅族。

所以,今年,一方面把内容做好,另一方面,也会尝试一些新的做法,更多的跟一些推广活动、线下活动结合起来,这样能够把自己的产品线做的更丰富一些。

这是我个人做自媒体的发展路径,从2005年到2014年这么一路走过来。现在所谓的自媒体大V,要仔细去研究就会发现,其实很多人都是跟我一样,从那个时候写文章写到现在,我们开玩笑说,更多的时候是胜者生存,别人可能有更好的出路,别人做公关了,或者做投资了,升官发财了,我们就比较喜欢写东西,一路写下来,写着写着就把我们剩下来了,可能稍微有点价值,基本上没有想什么商业模式,就这么发展下来了。

2:自媒体时代到来
发展到现在,自媒体有很多种,我个人总结有三种比较典型的:

第一种是陈云峰(云科技)这样的。他跟我现在比较类似,以内容为核心,围绕内容进行运营的模式,把内容做的很好,而且绝大部分内容是通过自己原创的方式,吸引一些细分的人群,产生公关和传播的价值。

第二种是社群运营型的自媒体,他们更多的是一种偏玩社区的方式。老罗的很多内容并不是原创的,他有一个团队帮他收集和整理信息,通过他的嘴发布出来,他们做了很多线下活动,包括吃霸王餐,包括冰桶挑战。

第三种是电商型自媒体,这是我参加北京交流会的时候,碰到这三个,其中“老搜”今天就来了。他们也是自媒体,比如“满爸”,原来在企业里做到中层管理者了,后来决定出来,他老家是山东的,他们老家的苹果很有特色,过去在淘宝上开店成本还是比较高的,但现在出来一些新的模式,快微店,通过朋友圈进行传播。

满爸开了一个微店,他把自己家苹果的情况,包括采摘情况和苹果的知识,做很多的发布,通过在朋友圈和社交媒体的传播,来吸引消费者,当然现在做的比较大了,在网络上也发展了一些分销商,通过分销商的方式来进行销售。这是自媒体,交易的性质更明显一些,传播内容更多的是为了促成交易。

所谓自媒体,自媒体和自媒体平台要分开,我理解的自媒体更多的是以个人品牌作为核心,能够产生内容,产生运营的。现在也出了很多新的,比如虎嗅、We Media,我管他们叫自媒体平台。

微信公众号是大家比较熟悉的自媒体平台,它的好处是能够直达用户,它是完全基于手机进行传播的,传播的有效性会更高。微信的传播链条比较封闭一些,虽然有朋友圈,朋友圈也是相对封闭一些。新浪微博的传播链条会更开放一些,所以现在很多公众事件新浪微博的传播性更强一些,一些更私密性的东西通过微信更好一些。

百度百家的特点是流量很大,因为百度毕竟是中国第一大搜索引擎,而且他们也在尝试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就是跟自媒体进行广告分成,我们在百度百家上写了文章,它会自动根据我们文章的内容、关键词配比广告,按点击进行付费。

这个模式传统的门户是做不到的,因为传统的门户的广告更多的是大客户,比如三星、华为来投放,大客户现在还不太可能直接覆盖到自媒体,因为单个的自媒体流量还是很有限的,他没有办法跟单个的自媒体形成一个流量的交易。

百度百家就把这个问题解决的,百度联盟的广告分给个人,但这个流量很快就结束了。我也是第一批百度百家的自媒体作者,我上线第二篇文章,当时是2012年12月31号,文章是“2013年是外企的失落年”,我举了一些例子。

这个文章上了百度百家,半天以后,我一看点击量吓了我一跳,竟然有50万的点击量,到中午的时候,我接到一个不认识的人的电话,后来我问他是谁,他说他是外企服务总公司的公关总监,我说你找我有什么事?他说你的文章在外企的圈子里不断转,转来转去,让他们的老板看到了,因为我当时配了一个不太好的图,他说你写外企不好不用把我们捎上,所以,他们让我把图换掉。

第一批入住的20多个自媒体,当时我们享受了很短暂的流量红利,百度给我们开了一个百度联盟的帐号,那个是广告分成的,有些自媒体作者一打开看,今天的广告分成好几万呢。百度百家的目的是要做一个非常广泛的自媒体的联盟,所以,他很快引入了大量的自媒体加入,后来再看流量就直线下降了,一篇文章有几万的点击量就算是很好了。

今日头条是一个比较颠覆的传统门户的一种自媒体平台,为什么呢?

现在我们看到门户网站做的手机的APP,比如搜狐新闻、网易新闻,更多的还是采用的传统模式,比如科技频道,我就是原来科技的编辑,进行编辑。而今日头条创始人是一个搞技术出身的,他的理念是能用技术搞定的就不要用人工的方式,用过今日头条的人会发现,要是老用,他推的内容会跟你的喜好越来越匹配。

理论上来说,今日头条是不需要任何一个编辑的,所有的内容完全通过技术来实现的。

虎嗅也是中国企业家的同事创办的,他创办了一种虎嗅体,互联网化的语言,它做信息的整合,把传统媒体的很多内容整合在一起,用虎嗅体表达出来,形成它的一个很高的辨识度,再进行传播。后来慢慢发展起来以后,吸引很多自媒体人加入。

这些自媒体人,有很多不是传统的媒体人,很多都是在公司里打工的,他们对自己所在的行业非常了解,平时又没有机会去吐槽,经常去虎嗅上吐吐槽,所以,经常会看到一些非常有深度的文章。

We Media主要是把科技领域的自媒体组织起来,统一的跟客户接单,这样能形成比较大的力量。对于大多数自媒体人来说,单个的力量还是比较有限的,很难去跟大客户进行对等的谈判,We Media起到一个中介的作用。

界面也组织了一个自媒体联盟,也是更多的跟自媒体人探讨一些新的合作模式。考拉,我觉得内容不一定是文字,内容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声音,也可以是视频,逻辑思维也是多种的,它最主要的是每天给你发一分钟的音频,但是在优酷和爱奇艺有视频的形式,也有文字。

所以,我个人觉得可以多尝试一些音频、视频的方式。音频有一个好处,未来的发展方向会和车联网结合的比较紧密,当未来流量不成问题的时候,可能认为对个性化电台的需求会加大,对自媒体人来说,内容可以经过多次的加工,多次的销售。

为什么自媒体能够起来呢?前一段网上有很多争论,特别是一些传统媒体人说,为什么自媒体大号这么贵,难道我们的文章深度比他们差吗?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我自己发明了一个定律,不一定准确。作为一个媒体,它的价值是一个立方体的概念,媒体的价值=内容的深度×渠道的广度×互动程度。

为什么自媒体起来了?因为过去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门户,还是太强调渠道的广度,内容的深度和互动程度都不是太尽如人意。我刚加入《IT经理世界》的时候,因为我们都属于计算机世界的媒体集团,当时想学习学习他们写作的经验,我们在四楼,计算机世界在三楼,我拿了他们一本杂志去学习,我翻了一百多页,让我很失望,因为没有看到一篇能够符合IT经理世界写作风格的稿件,基本上都是说去开了一个发布会,给了一个新闻稿稍微改一改就上去了。

这个模式为什么可以呢?因为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前,它垄断了传播渠道。这里面有一个特别好玩的故事,关于史玉柱的,史玉柱是做巨人汉卡起来的,史玉柱把自己关到一个大学的学生宿舍里,天天吃方便面,编汉卡,花了好几个月把这个软件编出来了。后来要卖,口袋里剩下几千块钱,他就把这些钱全部放到计算机世界上打了一个广告,很幸运的,大概三天以后,订单就源源不断地来了,他一下子就起来了。因为那个时代确实是一个信息渠道垄断的时代。

90年代初的时候,我想学计算机方面的资讯和知识,还真是没有什么太多的办法,如果想了解行业信息,可能只能看计算机世界或计算机报这样传统的媒体。由于渠道的垄断,使得他们对内容不是特别重视,而且当时没有互联网,互动性也不够。

门户时代来了以后,更多的也是强调渠道。现在提到新浪模式,大而全,什么都给你堆上去,不考虑内容的深度和广度。MSN在中国也做了一个网站,MSN的负责人跟我们讲,他们的网站已经很收敛了,没有像新浪那么复杂,就这样他们跟美国团队交流的时候还是受到质疑,说为什么堆这么多内容,乱七八糟的。

说你可能还没看过另外一个网站,就打开了新浪的网站,美国的团队一看就傻了,说这是什么网站?说这是中国最主流的新闻网站。无论是门户还是传统媒体,当然门户现在也是传统媒体,都是特别强调覆盖的广度,但对内容的深度,包括互动,都是比较忽视的。

自媒体人在内容深度上还是有一些特点的,但为什么不行呢?因为过去渠道相对比较集中,还是没有太多的溢价能力,当年写科技博客的时候,渠道就两个:新浪博客和搜狐博客。当时基本上是定期找新浪博客的小编和搜狐博客的小编,跟他们交流、吃饭,说能不能把我的文章在你们的上推一推。

移动互联网起来以后,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渠道的广度解决了,有各种各样的渠道,特别是微信、微博,等等,都可以作为内容的发布渠道。内容方面本来有一定的优势,只要把互动性考虑好,整体价值也许不亚于一个老牌的传统媒体。

3:企业与自媒体
企业应该怎么应对自媒体时代呢?我看过一本书叫《大象与跳蚤》,他还是很有预见性的,他写这本书的时候互联网时代还没怎么到来呢。他提到了“在未来的世界里,重要的知识掌握在跳蚤的手里,大象如果想要获取这些知识,就要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

确实,我们看到这些年互联网出来以后,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确实改变的很多企业的生产方式。我昨天刚从英特尔的移动峰会回来,我也挺有感触的,像英特尔这样的公司,英特尔中国研究院的院长说,过去英特尔的创新更多是自己的或者跟合作伙伴的创新,而现在已经进入到了大众创新的时代。英特尔投资了1.5亿美金,专门设了一个创客空间,扶植这些创客做一些项目,包括跟京东众筹合作,搞了一个创新大赛。

为什么这么做呢?过去英特尔是卖CPU的,销售模式很简单,客户也很容易找到。但是,马上要进入物联网的时代了,英特尔自己也估计,现在我们的智能设备有15亿台,未来物联网时代到来还会新增35亿台,但是他不知道这35亿台设备都会由哪些厂商生产。所以,他必须有一个商业模式的重大转变,更多的跟这些个人合作,因为没准儿哪个创客将来创业成功了,就会成为这个领域的市场引导者,所以,他提前布局。这个跟自媒体关系不大,互联网时代,企业的模式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间接的,对我们自媒体人还是有一些比较好的促进。

企业怎么应对自媒体呢?每个公司本身就是自媒体,很多人老想着怎么跟自媒体打交道,怎么发展自媒体。其实我觉得这还是其次的,更重要的是公司要转变思维模式,要把自己本身当做一个自媒体运营,这块做的比较好的就是小米,小米的市场负责人黎万强写了一本书叫《参与感》,小米在发展过程中,一直把自己的公司当做一个自媒体运营的,通过自己的公司发出很多的声音,做大量的内容的制造,话题的制造。

这也不是太容易学会的,前一段有一个做手机的人,他们看到小米的成功很羡慕,从表面上也学了很多东西,比如小米做粉丝团,他们也做一些粉丝团,但总是感觉学不太会,其实核心的原因你是不是真的把自己当做一个自媒体。杜蕾斯,也是一些话题的制造者,包括那年大雨的时候,杜蕾斯可以做鞋套使用。只要企业自己意识到这个问题,去经营自己的各种帐号,它本身就会产生比较大的吸引力。

对消费类的企业来说,老大也得是一个自媒体人。像雷军,就是一个很好的自媒体人,包括“两会”的时候自拍。在今年米粉节,发了一条微信,说小米刷新吉尼斯世界纪录。比较传统的IT企业,对这个是比较抵触的,他们老觉得这种传播不太正规,有点野路子,但是经过几论变化以后,传统企业的思路也转变了,包括联想的杨元庆,去年11月份也开了自己的微博,也发了很多条微博了,这也是一个很大的转变。

我了解杨元庆在联想内部开内部博客,都要把评论功能关掉的,因为他觉得没时间看那么多员工发的反馈,现在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关于企业,关键是营销观念的转变,而且从老大开始,老大要意识到自己是一个自媒体,企业也是个自媒体,要按照自媒体的规律去经营,本身就有很大的收获。

我最近跟一些跨国公司的人交流,发现一个很大的问题,他们和自媒体很难达成合作,开始我也不太明白原因,后来慢慢聊才发现,虽然说整合营销的概念已经提出很长时间了,其实很多跨国公司的营销体系还是割裂的,公关就是公关,推广就是推广,运营就是运营,每个部门都只是负责自己的那一块,有时候跟自媒体的合作,很难界定是公关行为还是营销行为,可能需要几个部门打通,它的组织结构不支持做整合营销。

首先,这个公司必须得转变组织结构,需要把公司原来散布在各个部门的职能进行打通,然后才可能在互联网时代实现真正的整合营销,整合营销一个是说媒体形态,传统媒体或者企业自己的自媒体、外部的自媒体进行结合。还有企业内部各个环节的整合,公关和线上的推广,线下的活动,包括全渠道的销售,也要做整合,这对传统企业来说,还是挺大的挑战。

我们知道,在企业里面只要动了组织结构就要动人的职位,动人的职位就会引起人的反抗,所以,是很难进行下去的一个事情。企业是一个自媒体,但也需要一些外部的自媒体跟它进行交流和传播,企业还是需要有一个专门的自媒体联系部门,去和各种自媒体进行交流和沟通。

这方面互联网公司做的相对好一些,比如京东,他们专门有一个京东思想会,它会把一些相对核心的自媒体组织起来,每年会做一两次的线下活动,一般都会安排京东的CMO跟自媒体人进行深度的沟通,帮助他们了解京东过去的发展状况和未来的一些计划,这样在做一些深度传播的时候就不会临时抱佛脚。

我建议,如果企业有想跟外部的自媒体合作的意向,自媒体太多了,企业不可能跟所有的自媒体打交道,他可以找到自己行业比较有影响力的自媒体意见领袖,组成自媒体的俱乐部,进行定期的交流,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年前、十年前,很多企业公关部门比的是按照发稿量,甚至按字来算报酬,现在有了转变,现在是看传播是不是真正打动用户了,用户的反馈是不是有足够的强烈,甚至很多人还会去看百度指数,百度指数最近一段时间是不是有了上升。跟原来比起来,企业的公关思路还是有了很大的转变。

我讲一个负面的例子,是我采访的一个连锁巨头,他们过去的公关思路是只做两头,一个是CCTV,一个是做一些都市类的报纸,平面媒体,因为他们会在各个城市开店,它原来公关的合作思路是跟报纸订文章,他们跟都市类报纸关系非常好,都市类报纸在前十年或前五年还是一个很主流的媒体形态。

但是,他们对网络媒体一直没有太重视,去年出了一个事,他们老总开“两会”的时候召集一些记者,说要对网店征税,说开网店的人都挣不着钱,这个东西出来以后,在网上引起了非常大的负面的反响,大家都在骂他,对他们的声誉产生了很大的打击。

公司的公关人员在努力的学习一些跟自媒体合作的方式,但是固有的思维很难转变,他们曾经组织过一次自媒体沙龙,请一些自媒体去了一个挺高档的会所吃饭、聊天,自媒体人里面有很多对产品很有研究的,给他提了一些自己的看法,说你的产品哪儿有什么问题,可以改进一下,或者你的仓储物流也需要改进,结果你会发现,你说一句他会给你解释十句,因为负责公关的人是传统媒体出来的,可能更习惯居高临下的说服性的。

最后有一个自媒体人承受不了了,就拍案而起,离席走了,这次沟通是比较失败的。这也说明一个问题,很多传统企业在跟自媒体沟通的时候,可能还是抱着过去跟传统媒体沟通的思路,说我给你提供费用了,给你提供了很好的观点,你就应该按我的方式去弄。但大部分自媒体人是很难接受这样的合作方式的,因为他们更多的还是要从自己传播的特性去考虑。

因为我跟一些企业在自媒体方面有一些合作,看到了一些现象,举一个反面的例子,提醒一下大家,跟自媒体人合作的时候,还是要尊重自媒体的特点。(来源:Linda下午茶)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