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琪伟老师和她的种子教室

疫情前,温哥华的范琪伟老师有一个颇具规模的中文和法文教学中心–“种子文创”。它共有四间教室,有几位合作的老师和员工,并正打算扩展自己的学校规模。2020年三月,新冠疫情突然爆发,整个社会停摆。她的教学计划也戛然而止,不得不面对长达两年的起起伏伏。

两年过去,她已经把学校搬到一个比较小的空间,而且很庆幸,学校还在,学生不仅没有流失,反而在增多。在Kingsway大街新的“种子文创(Seed Projects)”空间,范琪伟老师接受了加广中文的采访,讲述这两年的艰辛转变,和她对海外中文教学的独特经验。

随着疫情迅速做出调整
现在聊起疫情爆发初期的状况,范琪伟表示,紧急状况下,考验你是否能迅速做出改变来“自救”,确定如何转型。整个疫情期,教育工作者面临很大挑战,无论年龄和对科技的熟悉度,必须学习新科技新技能,包括如何使用各种软件,以适应变化。范琪伟当机立断,从2020年从三月到六月社会封闭的三个月时间里里,已经把所有教学内容和材料转为线上。

然后,她从年纪大一些的中学生开始,逐步恢复了教学。她个人始终认为,对年幼的孩子,过早长时间上网课不是最好的选择——对他们成长的影响可能要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能显现。此外,维持幼儿的注意力非常困难,她笑称自己“每一堂课下来都觉得没了半条命”。也是在这样的状况下,她开始重新寻找教学空间,以便有空间把教学改为一半在线上,一半在线下。目前,她的“种子文创”既是教室也是个人工作室,包括了中文和艺术手作等。她顺便感谢了加拿大政府在疫情期给予小企业的帮助,递交申请不到三星期,政府的资助就到账了,帮助她闯过了经济困难迷茫期。

播撒爱中文的“种子”
范琪伟的“种子文创”空间不大,布置得简单温馨。因为学生有些来自中国大陆,有些来自港台,她的教学也分为简体中文和繁体中文两部分,教室墙壁上贴着拼音和注音的学习海报。范琪伟在台湾出生,大学主修传媒,曾在台湾与加拿大的多个媒体工作多年。

在儿子Lucas和女儿Sasha出生之后,她决心转换事业轨道,从媒体转为中文教学。她希望自己的中文教学可以把文字、文化、和历史之美播撒在孩子们的心中,而不是单纯以识得多少个汉字,考过中文多少级为目标,而这要求教师更有创意和点子。“我发现,教育有趣的地方是,不是你当下会发现它的作用,这个种子可能在十年后发芽 —— 种子文创的名字寓意也在于此。我是在播一颗种子,什么时候发芽不知道的。你要不断灌溉和经营,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任其荒废。”

她以自己的孩子为例。Lucas一直跟着她学习中文。但是是直到十年级前后,孩子才在学校中国历史学习中,感受到了当年学习中文的作用。而在给幼儿期孩子讲授中文的时候,范玮琪自创了一套水彩画的方式 把汉字和图画结合在了一起。她介绍说,这得益于从小喜欢绘画——大学选择专业时,曾在媒体和设计之间犹豫过。她让小孩子们观察色彩的变化,诱发孩子们对中文的直觉和喜爱,让孩子来发掘中文的起源——因为中文是象形文字,看图画,来体会造字的过程。

最重要:培养学习的兴趣
许多华裔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学习中文不积极也不自觉。范琪伟老师在采访中反复强调的一点是,孩子是第一位的。她非常看重每个孩子的特质,启发孩子们学习的愿望,目的就是长期保持孩子学习中文的兴趣。她说,最近自己开始做读书会,希望让更多的家长了解这一点,在适当的时候,你需要把学习的选择权交给孩子——因为强迫的学习效果只会适得其反。

作为老师,她尝试了很多的方式,让中文教学变得有趣,甚至是主要“抓住了有趣这个部分”,教学的原则是让语言活起来。“我认为,我走了一个很不同的路,它无法用每个月的营收来考量。我觉得,我需要一个社区,由认同这个教学理念的人组成。这个过程很像是,你很想喝一杯牛奶,但最后你养了一头牛。非常有趣。”

种子文创已经十年了,范琪伟发现,如果家长关注词汇量,就不会让孩子在她这里待太久,而需要有相同的理念家长才会认同她的方式。范琪伟喜欢在脸书上记录自己的生活和感受,包括两个孩子成长的点滴。疫情开始后,她定期做瑜伽,到大自然中散步,在生意以及自己的兴趣爱好,比如读书、做自媒体之间保持平衡。她开始以读书会的形式与家长分享教学中的经验体会。闲暇时,她还会和先生以及孩子们一起做菜做糕点。(来源:RCI)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