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邮件接触感染,草木皆兵?

中国北京、深圳、珠海等地近日报告的几例新冠确诊病例,在没有发现传播源头的情况下,卫生官员称有可能通过国际邮件感染。多个地方的官员几乎同时这样推测,引发广泛关注。不过,医学专家表示,新冠病毒“物传人”的概率非常低,且不太可能造成聚集性感染。北京目前正在筹备2月初即将举行的冬奥会,在遏制病毒传播方面高度戒备。北京冬奥组委会17日宣布,鉴于防控形势依旧严峻复杂,将不再公开销售比赛门票。

未发现病毒传播源头
中国首都北京1月15日通报了1例本土新冠确诊病例,属于奥密克戎(Omicron)变种病毒。与中国普遍严格的防控措施一样,卫生官员迅速对该病例感染的病毒进行路径追踪,然而并未发现其传播源头。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全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家组成员庞星火在17日的记者会上说,该病例与北京既往病例以及近期国内外省(市)报告的奥密克戎变异株均存在差异,不属于同一传播链;而与2021年12月北美和新加坡等地分离的部分毒株相似度较高。庞星火推测,“不排除其经境外物品而感染病毒的可能”。庞星火表示,以往中国多个省(市)也曾报道经冷链或非冷链物品传播的案例。新冠病毒可在低温下长时间存活,冬季经物传播的风险增大。

推论从何而来
北京这位患者自述近期曾收发过国际邮件,是卫生官员推测传播源头的关键。该份邮件于1月7日自加拿大发出,途经美国和香港到达北京,于1月11日收到邮件。该病例仅接触过邮件包装的外表面和文件纸张首页,并未接触包装的内表面和其他纸张。中国卫生专家团队采集了该国际邮件的环境标本,并进行了核酸检测。几份标本的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阳性,并检测出奥密克戎变异株特异性突变位点。官员们因此有了上述推论。截至目前,这份邮件在运输途中可能接触8人,除病例外其余接触人员的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深圳、珠海类似说法
无独有偶,深圳和珠海近日新增的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病例,同样被推测是通过国际邮件传播。深圳市卫健委官员17日在新闻发布会上称,一名病例与天津、上海、珠海和北京等多起本土奥密克戎疫情报告病例均不在同一个传播链上,与深圳以往境外输入病例也不同源。但与全球数据库中北美地区上传较多序列的基因组100%同源。患者于1月12日接触并分拆了来自北美的快递,未做个人防护,14日出现咽痛症状,15日核酸初筛阳性。该市卫健委二级巡视员林汉城称因此称,“不排除本起疫情是由暴露于境外输入的新冠病毒污染物品引起感染的可能性。 ”

据报道,深圳目前还有一条德尔塔病毒传播链,累计报告16例病例。深圳市卫健委早前通报,该传播链的首名病例从事国际货物供应链工作。在珠海市,卫生官员17日说,该市此轮疫情早期发病的个案从事某企业客服工作,经常接触境外入境物品,因此研判本次疫情“不排除由暴露于污染入境物品导致。”

多处疑点
需要注意的是,通过国际邮件感染目前仍是推论,并没有确凿证据证实这些病例由接触物件引起。香港大学生物医学教授金冬雁对BBC中文说,需要测试能否从污染纸张上分离出活体病毒,并证实活体病毒与感染者携带的病毒100%同源,才可进一步证实推论。“如果纸张上检测到的阳性结果只属于死去的病毒,那么对于确认传播源头来说并没有实际意义”,金冬雁说。

另外,即使纸张上存在活体病毒,也不能单凭这一证据就判断病毒是通过纸张传染给病例,因为目前无法确认纸张上的病毒是否受到病例所污染。“如果确诊人士已经发病,有可能污染到纸张和物件”,金冬雁说。虽然仍未证据确凿,但在中国严格的“清零”措施下,国家邮政局安全监督管理司已经在16日发出通知 ,称要“切实筑牢国际邮件快件疫情防控屏障,严防境外疫情通过寄递渠道输入。”

“物传人”概率低
许多专家还表示,通过物体传播新冠病毒的概率很低。“通过接触表面造成感染的概率是十分之一”,金冬雁说。他认为,这种形式的传播造成的风险不是很大。“由於接触到的病毒量很低,一般只会造成轻微症状,或者无症状;并且不太可能造成聚集性感染。 ”金冬雁还对比香港的情况,说香港接收到的国际邮件可能比中国大陆多数城市加起来都要多,但目前没有发生通过邮件感染的案例。因此对公众来说,不需要对国际邮件过分担心,也许不再使用国际邮政服务。只要接收时戴好口罩、注意手部卫生即可,金冬雁说。

《华尔街日报》援引伦敦卫生和热带医学学院新发传染病教授马丁·希伯德(Martin Hibberd)说,虽然病毒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表面传播,比如感染者摸过的门把手在几分钟内有可能传播病毒,但长时间后通过表面传播的证据很小。“(通过物体表面传播的)证据很少,并且10分钟的窗口期已经过了,现在讨论的是几小时甚至几天的时间,这看上去不太可能传播。 ”(转载自BBC中文网)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