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绵城市的倡导者

俞孔坚还记得他差点死在河里的那一天。因为雨水泛滥,白沙溪淹没了俞孔坚农村公社的水稻梯田。当时,刚满10岁的俞孔坚兴奋地跑到河边。突然,他脚下的土地坍塌了,在一个可怕的瞬间,他被卷入了洪水。但两岸的柳树和芦苇减缓了河水流动,让俞孔坚能抓住植物,把自己拉出来。“我很肯定,如果这条河像今天这样,被混凝土防洪堤弄平,我肯定会被淹死。”他告诉BBC。

这是一个决定性的时刻,不仅影响了他的一生,也影响了中国的其他地方。俞孔坚是中国最杰出的城市设计思想家之一,也是赫赫有名的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学院院长。他是海绵城市理念的倡导者,该理念旨在管理洪水,目前正在中国许多城市推广。他认为其他地方也可以采用这个理念,尽管有些人质疑,面对与气候变化有关的更严重的洪水,海绵城市是否真的能起作用。

“不要与水搏斗”
如果洪水可以是我们拥抱的而不是恐惧的东西呢?这就是俞教授提出的“海绵城市”的核心思想。传统的洪水管理通常包括建造管道或排水管,尽可能将水迅速排走,或用混凝土加固河岸,以确保水不会漫出。但海绵城市却恰恰相反,它试图吸收降雨,减缓地表径流。

它试图在三个方面做到这一点。第一个是在源头,就像海绵有很多洞一样,城市试图用许多池塘来防止水蔓延。第二个方面是通过水流,而不是以直线迅速把水引走,有植被或湿地的蜿蜒河流减缓了水流速度,就像救了他一命的那条小溪一样。这还可以创造绿色空间、公园和动物栖息地,用植物净化地表径流,清除有污染的毒素和营养物质。第三个方面是低洼地,水从这里流出,流入河流、湖泊或大海。俞孔坚主张放弃这些土地,避免在低洼地区建设。“你不能与水搏斗,你只能顺其自然。”他说。

新加坡国立大学可持续设计专家基什纳尼(Nirmal Kishnani)博士说,尽管类似的概念在其他地方也有,但海绵城市因利用自然过程解决城市问题而闻名。“现在我们中断了……但我们的想法是,我们必须找到一种方式,重新将自己视为自然的一部分。”这个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俞孔坚在东部沿海省份浙江长大时学到的古代耕作技术的影响,如在池塘中为作物储存雨水。它为俞孔坚和他的园林绿化公司土人设计赢得了许多奖项。“没有人会被淹死,即使是在季风季节。我们只是和水生活在一起。我们适应了洪水来袭时的水,”他说。

17岁时,他去了北京,在那里学习景观美化,后来在哈佛学习设计。当他在1997年回到祖国时,中国正处于我们今天仍能看到的建设浪潮的阵痛中。由于对其“灰色、死气沉沉的基础设施”感到震惊,俞教授开始倡导基于中国传统理念的城市设计理念。例如,除了海绵城市,他还呼吁进行自然的乡村景观美化或“大脚革命”,反对公园被过度修剪,他把这比作给中国女性裹脚的过时做法。

他认为,中国的沿海城市和其他有着类似气候的地方,已经适应了一种不可持续的城市建设模式。“欧洲国家形成的技术无法适应季风气候。这些城市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它们曾被西方文化控制,复制了西方的基础设施和城市模式。”他最初面临来自当权派的反对,其中一些人对他对中国工程直言不讳的批评感到恼火,其中包括对三峡大坝等带有民族自豪感的工程的批评。再加上他的哈佛背景和来自西方的喝彩,他被指责为叛国者和破坏中国发展的“西方间谍”。自认为是文革子弟的俞教授认为,这种观念很可笑。“我不是西方人,我是传统中国人,”他笑着说。“我们有几千年的经验,我们有你不能忽视的解决办法。我们必须遵循中国的方式。”

近年来北京和武汉发生了引人注目的洪灾后,媒体报道了他的想法,这有助他巧妙激起中国官员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海绵城市游说。他得到了回报。2015年,在习近平的支持下,中国政府宣布了一个耗资数百万元的计划和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到2030年,中国80%的城市地区必须具备海绵城市的要素,并回收至少七成降雨。

一个神奇的子弹?
全球各地越来越多地方正努力应对更多的极端降雨,科学家认为这种现象与气候变化有关。随着全球变暖气温上升,更多水分蒸发到大气中,造成更大降雨。他们还说,情况只会变得更糟:未来降雨量将比之前预期的更强更严重。在更大的风暴中,海绵城市真的能解决问题吗?

一些专家并不确定。“海绵城市可能只适合温和或小规模的暴雨,但鉴于我们现在看到的非常极端的天气,我们仍然需要将它与下水道、管道和水箱等基础设施结合起来。”宁波诺丁汉大学洪水管理专家陈加信说。他还指出,对于许多人口密集的城市来说,空间是一种附加费,因此可能很难实现俞孔坚的一些想法,比如为洪泛区提供土地。

尽管花费了数百万元,中国仍然遭遇了灾难性的洪水。据联合国估计,去年夏天一系列洪水造成397人死亡,1430万人受影响,经济损失达218亿美元。但俞孔坚坚持认为,中国古代智慧不可能错,失败的原因在于地方官员不恰当地执行了他的想法,或采取了零散的方式执行。他说,今年早些时候郑州的洪水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座城市填了池塘,所以当降雨开始时,没有足够的水留在上游。他说,主要河流被引入混凝土下水道,导致水流加速,“就像冲水的马桶”。医院等重要基础设施建在低洼地带。“一个海绵城市可以应付任何洪水,如果不能,它就不是一个海绵城市。它必须有弹性。”他说。

另一个问题是海绵城市的概念是否真的可以输出。俞孔坚说,孟加拉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容易遭受洪灾的国家可能会受益于这一模式,新加坡、美国和俄罗斯等一些地方已开始推行类似的概念。但可以说,海绵城市在中国成功迅速发展,很大程度要归功于中央政府和庞大的国库。俞孔坚说,如果做法正确,建设海绵城市的成本仅为传统解决方案的“四分之一”。他认为,如在地势较高的地方建设,并为洪水分配土地,将比建造一个管道和水库系统更便宜。他说,目前“土人设计”许多项目的目标是修复耗资数百万的洪水基础设施,如果官员们一开始就遵循海绵城市的原则,这些钱本来是可以节省下来的。因此,用混凝土治理洪水就像“饮鸩止渴……这是一种短视的观点,”他说。“我们必须改变生活方式适应气候。如果他们不遵循我的解决办法,就会失败。”他说。(转载自BBC中文网)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