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浪影响大脑和行为?

1988年7月,全美国经历了当时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夏天。城里人大批涌向海滩,由于人们纷纷开空调降温,用电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高速公路上到处是抛锚、过热的汽车,冰棍还没吃完就化完了。但还不止这些,1988年不仅是阳光破纪录的一年,也是暴力破纪录的一年。这一年暴力犯罪数量空前高涨(大约156万起):谋杀、强奸、武装抢劫以及各种袭击犯罪等。

那天气与暴力总趋势之间是否有任何关联?
其实, 几百年以来人们一直怀疑高温天气可能会改变人们的行为举止。而且,我们可以从语言中找到蛛丝马迹。比如,英语中用“爆发”(flaring)来指发脾气;用“炽热”(incandescent)来形容愤怒;形容人恼火和生气(getting “hot under the collar”)时用“衣领下发热”(有点类似于汉语里的生气时脸红脖子粗)这些与热有关的词语。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在描述1597年维罗纳闷热夏季天气时,也使用了“热血狂奔”这样的字眼。

夏季犯罪高峰
对天气与犯罪之间关系现象的最早研究出现于19世纪晚期,与当时第一个可靠的犯罪统计数据相吻合。根据一项分析,针对个人的犯罪往往在夏季月份中出现高峰;而针对房产的犯罪则在冬季更常见。自那时起,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这一说法。每年,随着温度升高人们都会经历一次集体转变。有些变化相对微不足道,例如,人们遇到交通拥挤时更愿意按喇叭;警察通常也注意到扰乱治安等违法行为激增。同时,我们也不愿意帮助陌生人。但另一些变化则更令人不安。

2018年的热浪
2018年的全球热浪导致大面积干旱以及非同寻常数量的北极野火。就连驯鹿都跑到芬兰的海滩上;热浪还让瑞典的一座山“缩水”。但热浪还与一些令人震惊的事件有关。在英国,拨打紧急呼救电话999的数量创下记录,一名警察甚至置评,公众对这种天气的反应似乎“非常怪异”。在某些地方,警方报告说,来电数量上升了40%。当然,这些是传闻轶事,对这些个别事件可能还有许多其他解释。然而,来自世界各地的学术研究似乎为此提供了更广泛的相关证据支持。

谋杀案随温度上升
以英国为例,在2010年4月至2018年期间,温度为20摄氏度时的暴力犯罪比10摄氏度时多出14%。在墨西哥,天气暖和时的有组织犯罪活动更多,一些学者怀疑这是因为它创造了一种“暴力倾向”氛围。在南非,科学家发现,温度每上升一摄氏度谋杀数量就增加1.5%。在希腊,一项研究发现在某一特定地区报告的137起凶杀案中,超过30%发生在平均气温在25度以上的日子。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台湾、美国、芬兰和西班牙等等都观察到了暴力犯罪与热浪之间的类似模式。总之,这种效应已得到了成百上千项科学研究的证实。

还有起义。在一项研究中,科学家们追踪了从1791-1880年期间全球各地的起义事件后发现,绝大多数的起义活动发生在夏季。无论是在地球的哪一端,这种关系都成立。 例如,在欧洲大多数发生在7月份,而在南美,更可能发生在1月份(那里的夏季)的时候。更近期的研究证实了社会运动与天气之间的联系。一项对36年以来7千多起事件的分析发现,它们往往发生在气候宜人的日子,而且,随着温度升高更可能转向暴力。一些相关的轶事也印证了这一点。2019年夏天,荷兰经历了该国有记录以来最炎热的一周,紧接着就爆发了骚乱,一座建筑物被点燃,有人向警察投掷烟花爆竹,27人被捕。虽然很明显,由不公正以及其他一些因素所引发的社会动荡可能在一年的任何时候发生,但似乎天气暖和时人们更容易情绪激动而做出反应。邓迪大学心理学名誉教授哈雷解释说,“有一种警告称,热浪和骚乱事件之间的关系是U型的,当天气太热或是湿度太高时人们也不会做任何事情,因为太不舒服、不愿意动。”

自杀风险
最后,室外天气条件还能影响自残事件发生率。对12个国家130多万起自杀案的研究显示,较高的周边温度与总体自杀风险增高有关,特别是在西方国家和南非。总体而言,当温度达到摄氏27度时风险最高。澳大利亚的研究发现,当气温在大约27度时,住院率激增,在热浪期间住院人数增加7.3%。天气为什么对我们的行为举止会有如此强大的影响完全是个迷,但随着全球变暖,科学家们也在争分夺秒地寻找答案。

不舒服
其中比较明显的可能性之一是闷热天气让我们集体感到不舒服,这样大家都心情不,于是会导致伤害性行为。有充分证据表明第一部分是真实的,即高温让人感到更生气、压力更大,而且不开心。天热时,像美国橄榄球联盟(NFL)这样的职业比赛罚球可能更有进攻性;记者在报道中也更可能使用负面语言。此外,人们也更可能罢工或辞职。一名研究人员的描述更加触目惊心:人在32度对21度时感觉的差别之大就如同是否丧偶、或是离婚与已婚对比一样。在发现天气有可能通过改变我们生理从而影响大脑后,这一主张得到了进一步支持。2017年,科学家们发现芬兰周围温度与健康志愿者和暴力犯罪者血液中血清素(serotonin)水平的对应关系。血清素是大脑中一种重要的化学物质,它负责调整焦虑、幸福感以及整体情绪。更关键的是,科学家还发现血清素水平与每月暴力犯罪率之间的联系。这一发现表明,热浪改变我们的血清素水平,而血清素水平反过来会影响我们的进攻性。

另一理论是,热天增加雄性荷尔蒙睾丸素水平,它让人更具进攻性。这可能可以部分解释随着白天变长,性侵和家暴事件激增的事实。在美国,夏季伴侣之间的暴力犯罪多于冬季,这其中包括:身体、性以及情感虐待。然而,对此也有许多其他不同解释。其中一个重要的考虑是,这些研究大多数都是基于相关性得出的,即他们把一个因素–例如气温–与另外一个因素–例如犯罪–联系起来。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一个因素直接影响另外一个。当太阳出来时,我们会感觉生活在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中,人们在各种人如潮涌的节日活动中举行派对、大白天饮酒作乐也没有问题,总而言之更活跃。

夏日活动
会不会是这些让我们有机会与他人接触和互动的各种夏日活动让我们情绪高昂,才是影响我们热天行为背后的真正驱动力呢?哈雷教授表示,很难厘清这些事情之间的关系,因为它们总是一起发生的。他说,以自杀为例,天气暖和时自杀率上升,因为这时人们在户外,自杀更容易。但从世界范围看,也存在很大不同。俄罗斯是高自杀率国家之一,可能是跟大量饮酒有关,而不是天气。

未来更热
或许新冠疫情能为我们提供一些答案,因为自从新冠爆发以来我们许多正常的夏日活动变得没有可能。新冠大流行已经成为一些紧迫问题的一个天然实验,比如,当远距离旅行显著减少时会发生什么?或者,当海洋更安静时鲸鱼的反应等?谁知道呢,也许它能揭示暴力真的与夏日狂欢有关,还是就是热浪?但无论天气与行为之间的联系是由什么驱动的,它都将给未来带来一些令人不安的影响。科学家预测,随着气候变化,即使全球平均气温升高2摄氏度就能让西欧这样气候温和地区的暴力犯罪率上升3%以上。而目前,许多专家相信即使我们能够满足所有目前的气候承诺目标,全球平均温度也会上升3摄氏度以上。尽管天气为什么会影响我们行为的原因仍是个迷,也许我们最好应该做好提防未来可能不测的准备。(转载自BBC中文网)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