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说(324):教洋人讲官话

每逢周日,我们一家三口都有一个共同的愉快约会–到爱城中文学校上中文班,十多年来风雨无改。我们三人各有不同的角色:我担任中文学校的老师,女儿当学生,外子则做义工。

中文学校在下午一时上课,接近上课时间,只见车子陆陆续续驶进停车场,孩子们背著书包,愉快地跨进Harry Ainlay高中的校门,蹦跳着奔向自己的课室。一阵铃声响过后,他们便精神抖擞地开始每周一次的中文课。他们学习中文、认识中国文化和结交朋友,短短的两个半小时,竟是那么充实和愉快。学校每年举办的几项活动,都深受家长和学生们的欢迎。

二月的农历新年游园会,由各班老师和他们班上学生设计的摊位,介绍中国传统过年习俗和中国文化,用各种不同的游戏来进行,孩子们寓游戏于学习,在摊位前玩得乐极了;游戏完毕还领到红包及分享到由家长们准备的过年食品,真是其味无穷,在一片欢乐声中,感受到在外国过农历新年的节日气氛。

三月的国语演讲比赛,同学们都准备充足,蓄势待发,站上讲台,各有精彩的表演,这可是一年一度的盛事。当四月底负责摄影的叔叔拿着照相机走进课室时,却意味着一个学期快要结束了。每班来个大合照,卡喳一声,留下孩子们脸上的欢笑。

六月的结业典礼,孩子们接过了奖杯,那是一年勤奋学习的奖励,也是鼓励他们要继续努力学习中文。

我感谢送孩子们来上中文班的家长,尤其是在严寒的冬天,他们冒着风雪而来,使我感到每星期与孩子们相处的两个多小时,倍感珍贵和有意义。
爱城中文学校由一班热心的家长,共创于一九七六年,四十余年来在爱城服务华人社区、教授传统中华语文、推行华文教育、促进多元文化,贡献良多,积极在爱城及全加各地推广华文教育。

俗语有云:“天不怕,地不怕,最怕洋人讲官话”。接任麦乔云社区学院(Grant MacEwan Community College)亚太研究学院(Institute of Asia-Pacific Studies)的华语讲师一职,对我来说是一种新的挑战。

2002年起应聘为该学院的华语讲师,任教夜间部的华语课程,首先是广东话班,其后是国语班。班上人数由十多人至二十多人,课程分初、中、高班,每班每星期上课一晚,每晚三小时,学生多为在职人士。刚下班即赶来上课,而三小时的外语课,要集中精神学习发音、文法、句型和中国字,对于他们来说,实在不轻松。我惯于学期开始的第一课作一个调查,询问他们为何要来学华语,而答案是多样化的。

有的学生因为工作的需要而来学华语、有的准备到中国旅行、有的因为嫁入了中国家庭、有的因为结交了太多的中国朋友、有的则因为要追求中国女孩子、有的是“英语作为第二语言(ESL)”的教师,希望能多点与中国学生沟通、有的则纯粹为了上唐人街买东西、吃点心、吃晚饭来个方便,总之是林林总总,各有其原因而来。学生通常到了第三堂便熟落起来,我也尽量让课堂气氛来得轻松而愉快。

课程中一个最受学生欢迎的项目,是我把他们的英文名字译作中文。我告诉他们中国人“取名”都要用寓意吉祥的字。我用他们英文名字的发音,去寻找最接近的中国字,不但给他们一个中国姓氏,还给他们选取中文名字惯用的“good words”, 男的如“德”、“福”、“伦”、“伟”、“杰”;女的如“兰”、“莉”、“莲”、“娜”、“丽”,总要达到音义俱佳。所以Laurie Hawn是“韩乐礼”、Janell Koch是“高珍娜”。课程完毕,他们还能用中文把他们的“中文名字”写出来。

洋人学习中文殊非易事,所以我十分佩服他们的勤奋学习精神。到了学期结束,听到他们一句恭维的说话:“Amy, you are a great teacher!”,那便是我整个学期的一项个人成就奖。为师之乐,亦在乎此矣!(文/刘全艳)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