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防疫不力三大原因之分析

去年此时,多数英国人听闻新冠疫情时还感觉是距离自己很遥远的事情,谁知短短一年时间里,死于疫情的英国人已经超过10万。很多人会问,一个公共卫生系统健全的富裕国家,如何会落到这种地步?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答案,而且疫情过后也肯定会有独立公共调查。尽管如此,不少专家已经通过对具体事件的逐一分析,勾勒出一幅英国此番抗疫损失惨重的轮廓图。

一些人直接把批评的矛头指向政府——作为西欧几乎最后一个宣布封城的国家,疫情检测、监控与追踪网络四零八落,而且对老人院等弱势群体聚居区保障措施匮乏等等……也有医学专家认为,疫情暴露了英国社会深层痼疾——比如全民平均身体素质不佳,肥胖症普遍较严重。当然也有人指出英国作为一个全球商贸、金融、投资、移民、旅游和留学热点岛国,很难一时一刻斩断与全球各地民众间的经济文化实体联系,造成疫情迅速扩散。

很多人观察到,这次疫情中,台湾、纽西兰、澳洲等孤悬的岛屿或大陆抗疫、防疫都做得不错,只有英国表现似乎说不过去。上述诸多例子中,只有英国没有及时封锁航路和交通,没有第一时间控制住病毒的传播。

政府决策
批评人士指出,英国的决策者和官方卫生顾问最初提出的是“群体免疫”战略,也就是让病毒在民众传播,以至于足够的人可以形成抵抗力,从而自然控制病毒传播。不过,去年三月在死亡人数高速攀升之后,政府似乎不得不放弃了这一战略。当然,可以说这种说法有“事后诸葛”之嫌,因为官方医学顾问当初也是基于数据模拟作出的战略判断,而事后发现疫情初期的很多数据并不准确。

疫情爆发后,大批老人院和医院病人患病死亡,使得政府意识到最初的数据具有片面性,并不准确。在封城决定迟到的同时,第一疫情高峰过去之后不久,英国政府早在五月就解除禁令,希望恢复经济,而这一决定事后看,是否也为时过早?另外,英国政府期待可以有效控制疫情的监测与追踪系统,最终由于规模有限而未能真正起到作用。分析人士指出,在疫情发生数月之后英国才想起要建立检测和追踪系统,这个事实本身就很说明问题——决策者没有准备好。特别是对比起防疫工作较好的台湾、韩国来说,英国的表现差距明显。去年夏季,疫情回落,英国原本有机会亡羊补牢,再度尝试建立全国性检测与追踪系统,但最终仍就因为资源有限,无法适应疫情增量而不了了之。

二波疫情应对
夏季相对低潮的疫情数据也可能给英国决策者造成了麻痹心态,认为最坏的时候已经过去了。谁知八月中旬每日感染人数还不到1,000,而转眼十月中旬就跃升至每日15,000。等到十一月政府再度被迫宣布各地封城的时候,英国老年福利组织SAGE的发言人愤愤表示:“(政府)迟迟不做决断本身就是一种决断”。不过,等到政府再度决定封城的时候,似乎最好时机已经错过。2021年初,英国各地医院的新冠病人开始爆满,死亡人数激增。

社会深层原因
除了批评政府决策问题之外,也有很多专家指出英国社会存在的一些导致疫情恶化的深层原因。比如,作为全球几大商贸和金融枢纽都市的伦敦,对外部世界的依赖甚重,斩断与世界的实体联系谈何容易。仅仅是从欧洲近邻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输入的病例截止到去年三月就至少有1300例。伦敦、曼城等人口众多,居住密集的大城市,疫情一旦爆发很难控制。另外,人口老龄化严重,肥胖症普及等很多现代富裕社会的痼疾也导致疫情“杀伤力”扩大。

全球比较
英国在全球横向对比,应该是受疫情打击最严重的几个国家之一。不过,各国之间在第一波和第二波的表现也不尽相同。比如,美国疫情和死亡率一直高企。德国、波兰等欧洲国家在第一波时防疫成绩较好,然而第二波死亡率也直线攀升。欧美国家是否对疫情过于掉以轻心?越来越多的专家认为,这其中有惨痛的经验教训。英国政府专家近日也总结认为,今后面对疫情应该“尽早、尽快、尽最大力度”启动封锁、检测和控制措施。(转载自BBC中文网)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