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中反复遭受煎熬的欧洲华人

2月24日,德国举办一年一度的“玫瑰星期一”大游行。上万人盛装打扮,加入狂欢队伍,向空中抛撒鲜花,一路又唱又跳。游行中还有以新冠病毒为主题的花车表演,气氛热烈,持续数小时。然而当天晚上,德国媒体报道,有两人确诊感染新冠病毒,而他们在狂欢期间“接触了无数人”。居住在德国西南小镇巴登-巴登的华人夫妇杨丽和吴君立即警觉起来,开始筹备各种防疫物资,并减少出门次数。而当时大部分当地人并没有在意,认为只是普通感冒。“我们在国内已经经历过了,所以比较能够从小火苗中看到发展趋势,”杨丽说。

在家办公的争议
杨丽夫妇1月18日回上海过年。当时武汉报告了数十例确诊病例,其他城市有零星个例。据他们观察,地铁上几乎所有人都戴着口罩。两天后,中国医学专家钟南山首次宣布新冠病毒“人传人”。随后疫情在中国大规模扩散,湖北多个城市封城,重灾区武汉因病床不足、检测试剂不够等因素而上演了一幕幕悲惨故事。2月1日,杨丽夫妇回到德国,就开始奔赴药店和超市,为国内的家人购买防疫物资。许多海外华人也和他们一样行动起来。好不容易,他们筹备了70个医用口罩,准备发往国内。但听到狂欢节确诊病例后,他们便把这些口罩收进了自家的柜子。除此之外,他们还储备了3瓶消毒喷雾、7瓶酒精搓手液、2个N95口罩、7包湿纸巾和1盒酒精棉片。

丈夫吴君在当地从事汽车行业。看到狂欢节后的确诊新闻,他在2月底告诉公司,要开始准备申请远程办公的权限,着手在家办公。不过,所有人都对他说,“没必要吧”。他说这话后仅仅一天,公司一名员工请病假。一周后,公司实施员工居家办公。又过了几天,该员工确诊感染新冠病毒。“事实证明,的确应该在2月底就开始居家。因为一旦该员工提早确诊,整家公司都要立刻封闭,”吴君认为,公司没能提前警觉,及时采取措施。

“老板让我摘下口罩”
从3月开始,德国确诊病例迅速攀升,当地人也开始囤货。到了中旬,德国报告病例近万。16日,杨丽公司的老板从法国疫区回来,有感冒症状,女儿也发烧、咳嗽。她再度警觉起来,掏出包里的口罩。当天开会,所有人都要集中在密闭的会议室。但考虑到西方民众认为,只有病人才戴口罩,而给民众提供专业防疫建议的德国联邦疾控机构罗伯特·科赫研究所(Robert Koch Institut,简称RKI)也一直认为,没有足够科学证据表明,戴口罩可以防止病毒感染,杨丽犹豫再三。她最后决定戴上口罩。“我对他们说,是因为我自己感冒不想在会议室传染给大家,希望大家理解。”大家报以尴尬的微笑。不过,会议结束后,老板私下对杨丽说,“出了会议室把口罩摘下来,以免在办公室引起恐慌。”杨丽无奈地摘下口罩,自我安慰说,“出了会议室,空间还算开阔。”进入4月,德国确诊病例突破8万,全球排名前五。RKI这时更新了一条对口罩的表述,“考虑到无症状患者具有传染性,戴口罩可减少传播风险。”

英国超市遭遇
海外华人因应各地不同的防疫措施和自我风险承受力,决定是否戴口罩。在荷兰海牙的佳音告诉BBC中文,她所交往的华人圈里,很多人从2月就开始戴口罩,不过由于怕引起恐慌,女生大多用头巾遮面,仿佛穆斯林。而住在意大利米兰的柳月对于戴口罩,则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她秉持意大利人崇尚的个人主义和公民自由,认为“没有必要麻烦成那个样子,做法律要求做的,就已经挺负责任的了。”

戴不戴口罩也许只是个人选择,但对于居住在英国的何峰来说,口罩却给他的生活蒙上了一层阴影。3月24日,英国开始执行为期三周的封城防疫,限制民众出行,并要求尽量居家办公。许多店铺也提醒人们,排队要间隔两米。几天后,何峰去超市买菜。他接受英国政府的说法,认为戴口罩并非防疫必须。不过,由于对猫毛过敏,随时可能打喷嚏,出于尊重他人的考虑,他还是戴上口罩。周围也有不少人戴着口罩。就在他挑选物品时,背后有人大喊“滚开!滚开!”他转过头去,一个白人冲着他喊道:“离我远点!”这个超市过道狭窄,很难达到相隔两米的规定。何峰对他说,旁边的人站得更近,怎么不说他们。但老人还是冲他大声叫骂。为避免发生更大冲突,何峰只好走开。“这算是种族歧视,让我挺不舒服的。但当时还是忍了,毕竟是特殊时期,而且他又上了年纪,出来买菜冒很大风险。”他说。

在海外和中国都受气
此次新冠疫情最早在中国武汉被发现,后来在全球蔓延,中共当局被广泛质疑隐瞒疫情,延误了防控。后来,公众对病毒的源头产生争议,中国人食野味的刻板印象也成为焦点。海外华人因此成为替罪羊,备受责难。“我后来发现,如果别人对你有偏见,那你戴不戴口罩都是一样。”何峰说,他最近经常见到网络上污蔑中国人的言语和视频。凡是在脸书上见到朋友发表歧视言论,何峰总忍不住辩论几句。对于有些坚持己见的人,他索性选择“友尽”,至今已经删除了几百个朋友。

另一方面,中国疫情趋于缓和,境外输入成为焦点, “祖国建设你不在,千里投毒你最快”、“警惕海外来的洋垃圾”等言论比比皆是。何峰形容,在歧视异己方面,中国和海外是“一个硬币的正反面”。“我觉得进入了比较可悲的时代,在疫情面前没有看到世界大团结,反而是看到更多的污蔑、更多的歧视和区别对待,非常难过。”他说。在德国的杨丽夫妇说,他们在当地被问得最多的是:“中国人到底吃不吃狗?吃不吃蛇?”不过在德国,种族歧视是个敏感话题。“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绝对不会越过、甚至是接近这条线。所以我们很少会见到周围有很严重的歧视发生。”杨丽说。但这次疫情令民族主义情绪升温,加上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她也担心海外华人越来越不好过。 (转载自BBC中文网)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