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主导了第一阶段中美贸易协议?

1月9日,中国确认副总理刘鹤将于13日赴白宫,15日将正式签署中美第一阶段的贸易协议。过去两年,中美两国边打边谈。一边关税战不断升级,一边谈判13轮。新闻报道中最常见的照片,除了特朗普,外界最熟悉的画面是三个人的合影–中国副总理刘鹤,身旁站着美国财长姆努钦和贸易代表莱特希泽。这种组合令人疑惑,像中国一样派出一名谈判负责人是国际场合通行做法,美国却派出两人进行双头领导。所以,中国驻美大使才感慨“非常困惑”美国总统到底听谁的建议。

姆努钦和莱特希泽两人,其实背后还分别站着白宫国家经济会议主席库德洛,与白宫贸易与制造业政策办公室主任纳瓦罗。他们代表两股力量,在美国媒体的叙述中,是温和派与强硬派,在中国媒体的语境中,他们是白宫中的对华鸽派与鹰派。专家则提醒,特朗普在贸易上是个资深鹰派,他的官员软硬只是相对而言,总体上比奥巴马时期的对华贸易政策强硬得多。过去两年的不同阶段,温和派与强硬派在中美贸易谈判中相继占据上风。安德思资产管理公司董事总经理陆修泉(Brock Silvers)对BBC中文分析称,特朗普在两派之间不时转换,而最近达成第一阶段协议,代表温和派胜出。中美贸易谈判的终局如何,也将在两派的博弈中决定。

强硬派:经济学家与谈判专家
一把印有“中国制造”的匕首,“噗嗤”一声插进一块美国地图形状肉块,血液横流,染红荧幕,接着标题浮现–“Death By China”(致命中国)。这是2012年上映的纪录片《致命中国》的开头,影片导演是一位经济学家,彼得·纳瓦罗。他在特朗普执政后成为白宫贸易与制造业政策办公室主任。此前一年,他出版了同名书籍《致命中国》,称中国操纵汇率,滥用贸易政策,以及售卖质量堪忧的致命消费品,终将威胁21世纪美国经济的支配地位。纳瓦罗对贸易全球化极尽批评。

在不少经济学家看来,纳瓦罗的贸易观点处于学术主流的边缘地带,具有很强的误导性。然而,这本书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改变了这位边缘经济学家的人生走向。据纳瓦罗回忆,2011年在洛杉矶的一次采访中,特朗普将纳瓦罗的处女座《即将到来的中国战争》列为自己读过关于中国的书籍中前十名,于是纳瓦罗联系了特朗普的公关人员霍普·希克斯,请他为即将出版的《致命中国》写推荐语。四年后,特朗普竞选美国总统,纳瓦罗成为政策顾问。当选后,更是一步跨到美国经济政策的中心位置,而他在《致命中国》里所列的“药方”摆上了中美谈判桌。

和纳瓦罗持有相似观点的美国贸易官员并不罕见,莱特希泽就是一位。1980年代,莱特希泽就是里根时期的贸易副代表。当时已经崛起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日本,在电子、电器和汽车领域开始在全球攻城略地。美国掀起一轮狂热的贸易保护潮,甚至有议员当着媒体镜头砸毁日本车,以表达反对不公平贸易的决心。在这样的背景下,当年仅仅30多岁的莱特希泽走向谈判桌,用301调查和关税等手段,最终逼迫日本施加出口限额。对里根颇为崇拜的特朗普,在2017年上任伊始就启用莱特希泽,他的任命在参议院以82-14票获得通过,这在特朗普提名的官员中颇为罕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党都希望这位强硬的谈判老手来对付与中国的贸易纠纷。

温和派:商界金融界代表
相比莱特希泽,被视为温和派人物的美国财长姆努钦的任命显得尴尬得多–姆努钦在参议院仅仅以53-47票勉强通过。或许这与姆努钦的金融背景不无关系–从耶鲁毕业后,姆努钦在高盛任职17年,最高职位是高盛的首席信息官,然后他在多家对冲基金公司任职,在华尔街根基深厚。相似背景的还有同时上任的商务部长威尔伯·罗斯,由于在钢铁、煤矿等行业长袖善舞,重组不同破产企业并从中获利,他曾经获得“破产大王”的绰号。

“纳瓦罗和莱特希泽当然是强硬派,而姆努钦更像是一个全球主义者,支持自由贸易。罗斯更像是一个不确定的变数,有时他表现得很激进,有时又扮演一个妥协者。”陆修泉表示,但另一方面,他们都是极其高效的谈判者,不像奥巴马时期的谈判团队,后者追求自己目标时不愿意冒任何风险。“更重要的是他们四个都是忠实于特朗普的行政官员,而特朗普几十年来一直是贸易上的鹰派。”这或许可以解释谈判初期美国鹰派的强势。

一般而言,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由美国财长和商务部长共同制定,罗斯和姆努钦因此在中美贸易谈判中第二轮和第三轮分别参加与刘鹤的会谈。但第五轮,莱特希泽空降,成为重要的谈判议程主导者。双头制贸易谈判代表就此形成。双头制一度让谈判对手中国很不适应。2018年的采访中,美国记者问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是否清楚特朗普在贸易问题上听谁的意见?是库德洛、姆努钦这样的温和派,还是纳瓦罗这样的强硬派?崔天凯坦言,他与不少国家的驻美大使交流过,大家都有一样的问题–不知道在总统的决策中谁发挥了作用,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这个问题有时候很令人困惑。”第二天,“中国大使称对美国白宫谁决策很困惑”这类标题见诸报端,铺满美国报纸和网站头条。鸽派、鹰派间的制衡斗争由此可见一斑。

第一阶段协议:温和派的胜利
斗争的细节也可以从中美谈判的进程中窥见。在前十轮谈判中,美国强劲的经济和就业数据,对白宫鹰派而言是重要的底牌,他们相信,对中国不断加码关税压力,极限施压,最终会使中国屈服。在极限施压下,中国似乎在谈判条款上不断让步。2019年1月30日,中美开启第五轮贸易谈判,然后谈判节奏飞快,三个多月谈了七轮。舆论开始相信一个贸易协议势在必行,资本市场一片乐观。但在最终时刻,中国拒绝承认谈判成果;特朗普指责中国“开倒车”。

中国对协议草案大幅度修改,特朗普立即大幅提升对中国的关税税率。贸易战火升至高点,鹰派在中美贸易战中的角色发挥到了极致。然而,这种策略似乎不再管用,中国顶住压力,并未让步,谈判长时间停滞;另一方面,随着美国大选的临近,以及特朗普遭遇弹劾,使得鹰派主导的策略开始发生动摇。2019年10月10日,中美再启谈判,这一次,姆努钦和库德洛为代表的温和派,开始发挥作用。最终第一阶段的协议被证明,特朗普似乎在向温和派的政策倾斜。“我们对于第一阶段的细节所知还不多,如果协议基本上还是农产品采购和模糊其词的承诺,以换取停火,那么应该被看作习近平的一个重大胜利。”陆修泉表示,在谈判开始时,习近平处于一个相当弱势的位置,即便如此,后来却在牺牲很小的情况下达成目标。

虽然第一阶段协议即将签署,但关税依然没有全部取消,贸易战远未结束。港交所主席李小加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将美国在贸易谈判的诉求分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贸易其实是钱的问题,能用钱解决的问题,不是大问题,可以达成一个协议。第二层面是改变行为,美国想让中国停止知识产权盗窃等行为,就像让中国停止抽烟喝酒,虽然难得多,但是长期理性来看,中国也能意识到抽烟喝酒不好,停下来未尝不是好事,不过需要点时间,如果这是美国人想要的,也还是有达成协议的可能。但会痛一些,时间久一些。第三层面,则是更根本性的改变,可以比喻成从此必须去教堂,你的孩子必须按照某种方式来教育,你必须停止吃中餐,对于中国而言,那些绝对不会接受。(比如,改变国企为主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第一阶段满足美国在第一层面的需求。而从纳瓦罗等鹰派观点出发,中国应该在第二和第三层面都做出切实改变,温和派可能更倾向于满足第二层面需求后,就可达成下一阶段的协议。陆修泉也判断,“如果第一阶段协议确实忽视了美国发起贸易战的最初原则,那么今年晚些时候,特朗普如果成功连任,贸易战可能卷土重来。”(转载自BBC中文网)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