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挂牌纪念的第三位华人:“哑行者”蒋彝

英国牛津一座寻常的爱德华时期公寓楼前,近日挂起政府文化保护部门特批的一块名人故居蓝牌。“蒋彝”两个正体汉字吸引了不少路人的目光。对英国华人社区来说,这块牌匾来之不易,意义深远。因为尽管英国到处都是老房子,街头也常见很多人类近现代史上名人故居的蓝牌子,但是有华人名字的故居纪念牌可说是凤毛麟角。

2019年6月29日,牛津市政府专门为这名与英国颇有渊源的华人艺术家特设故居蓝牌,纪念他对英国华人艺术与文学的贡献。据调查,算上蒋彝,英国一共有3块华人故居蓝牌。此前两块分别是在伦敦西城的中国作家老舍故居,和英格兰北部赫特福德郡孙中山故居。如今,牛津有了全英国第三块,上面写道:“蒋彝,艺术家与作家,也称哑行者。”

据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韦查德教授(Anne Witchard)介绍,在英国各地900多块蓝色名人故居牌匾中,只有4%是纪念黑人与亚洲人。为此,早在2016年,英国媒体就曾有过以《为何英国没有为黑人与亚洲人设立的蓝色牌匾?》为题的文章,敦促政府应该更多承认少数族裔对英国社会所做出的成就与贡献。

以“哑行者”为不少英国文化人所熟知的中国艺术家蒋彝1933年抵达伦敦。那其后18年,他先是出没于伦敦北城富人区汉普斯特德的文学艺术圈,随后又抵达大学城牛津。1955年,他移居至美国;1975年,重回离开40多年的中国,但两年后去世。漂泊半生的蒋彝,最终魂归故乡江西庐山脚下。

1903年出生于中国江西一个殷富世家的蒋彝因名画家父亲的鼓励开始画画习作。1920年代的中国正处于动荡时代。很多有识之士都希望通过社会变革来重塑中国文化,并建立一个现代中国身份的认同。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许多中国艺术家与知识分子前往欧美学习,钻研政治、法律、科学与文学,通过西方人的视角将新思想和观念带回中国。他们当中的大多数在学成后回国,但包括蒋彝在内的另一些人士在海外旅居数十年后才最终返国。蒋彝在1933年来到英国。那时,伦敦和利物浦已分别有规模不大,但十分重要的华人社区。这一群体是在19世纪后期逐渐形成的。1931年英国的人口统计中录得1934名在英格兰和威尔士生活的华人。他们中的许多在商船航线上当水手,另一些则在洗衣店、杂货店和餐馆打工。
傲慢与偏见的时代

当时的英国社会对华人充满偏见。在那时的英国人印象中,华人都是留着长发、抽着鸦片,嗜好赌博,并诱骗白人女性卖淫。这种刻板印象和种族偏见在英国推理小说作家萨克斯·罗默笔下的傅满洲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来到伦敦3年后,蒋彝又前往大学城牛津讲课。那天正赶上纳粹德国对伦敦实施战略轰炸,他在伦敦北区汉普斯特德的家被损。他或许自己也没想到,原本只是在牛津计划短暂逗留,一住就是15年。期间,他以“哑行者”为笔名出版了《牛津画记》。他的第一本画记出版时正值华人知识分子开始将自己的文化和思想直接介绍给西方受众之时。他笔下的《哑行者》系列,也通过华人的视角和笔墨观察英国百态。

善诗文、工书画的“哑行者”蒋彝很快在英国一炮而红,并开始往返于伦敦与牛津之间。1930年代至1940年代,他是BBC广播节目常客。他在那里谈论中国艺术、诗歌与文学。那些年,他还出版了一系列儿童书籍,教英国人学习中国书法,还在伦敦动物园画了数百张以中国朝代命名的熊猫–“唐”、“宋”与“明”。

二次大战前后,蒋彝是一小群住在伦敦的中国艺术家、知识分子和作家中的重要成员。相比于在伦敦东区的莱姆豪斯的早期华人社区和战后伦敦中国城的爵禄街,这一群体并不广为人知。他们中的多数1930年代居住在汉普斯特德和西北伦敦的白赛姿公园。同时期在那里的多是从欧洲逃离纳粹屠杀的艺术家、作家和音乐家。有段时间,蒋彝与友人熊式一合租伦敦西北区的一套公寓。熊式一是《王宝钏》的作者;他的妻子蔡岱梅是英国第一位给自己写自传的中国女性。他们的朋友圈中有当时在牛津大学就读的杨宪益和萧乾。他们的邻居有诗人王礼锡和他的妻子陆晶清。这些此后成为中国文学与思想界的重要人物在二战前的伦敦已经形成了一个重要的社交与知识网络。

然而,二次大战的到来让这一群体分奔离兮。其中的一些成员在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后回到中国,另一些则在海外支持抗日战争。比如,蒋彝与萧乾以及在伦敦马里波恩运作中国战时信息部的外交官叶公超等一道紧密合作,帮助英国人了解战时中国的遭遇。不久后,蒋彝在伦敦的住所也遭到了轰炸。当时正在牛津的他突然就变得无家可归。他被牛津当地一户叫吉恩的家庭“收留”。当下挂上的这块蓝牌也就在他曾经住过的这所公寓外。当时年纪尚小的莉塔·吉恩回忆说,在二战时最艰苦的年月,蒋彝会饶有兴致地去查韦尔河钓鱼,回来给吉恩一家做中式鲤鱼。(转载自BBC中文网)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