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亚迁都计划

印度尼西亚国家发展规划部长宣布,印尼计划将首都迁离雅加达。规划部长班邦·布罗佐内戈罗(Bambang Brodjonegoro)表示,总统佐科·维多多(Joko Widodo)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在另一个地方重新建立首都。迁都的目的地目前尚未明确,不过印尼官方媒体报道,其中一个热门候选地点是婆罗州的帕朗卡拉亚(Palangkaraya)。人口超过1,000万的雅加达地面正在下陷,是全世界地陷速度最快的地方之一。印尼在本月较早前刚刚举行了大选,虽然官方结果要到5月22日才会正式宣布,但是维多多已经声称获胜,而迁都则是他宣布自己当选之后不久公布的计划。

为什么要迁都?
印尼在1945年从荷兰统治下独立建国,此后迁都的想法就曾好几次浮出水面。2016年,一项调查显示,这座大都市的交通堵塞情况属世界最严重的地方之一。政府官员经常需要警车开路护航才能按时到达开会的地点。印尼规划部长表示,雅加达的交通堵塞令该国经济每年损失达10万亿印尼盾(约68亿美元)。过去20年,该国还在进行一个庞大的政府去中心化计划,以令直辖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力和财政资源。

此外,雅加达还是世界上其中一个地面沉降速度最快的城市。研究者表示,到2050年,这座城市的大部分区域可能会被水淹没。雅加达北部在10年里下降了2.5米,并且还在以每年1-15厘米的速度下沉。雅加达整座城市坐落在海岸边的一片沼泽地带上,一共有13条河流在这里纵横交错。半个雅加达的地势都处在海平面以下。这当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抽取地下水作饮用水和洗澡水。

还有其他选择吗?
在一个内阁闭门会议上,据报有三种选择经过讨论之后汇报给了总统。其中一个是在现在的首都里设立一个特别区域,设置政府办公室;另一个是将首都迁到紧邻雅加达的城外;第三个选择则是总统更喜欢的,在内陆的另一个地方建立一个全新的首都。最主要的候选城市是雅加达东北几百公里、位于印属婆罗州岛加里曼丹地区中部的帕朗卡拉亚。在地理上,这里靠近群岛的中心,印尼国父苏加诺则提议将这里定为首都。

一个强有力的政治信息
印尼人对于迁都一直是持怀疑态度的。他们以前就听过这种想法,而印尼的六任总统当中从未有人成功做到过。不过,总统佐科·维多多上任五年内实现了雄心勃勃的基础建设计划,所以他也很可能是真正能完成迁都的人。印尼是一个极度多元的国家,在数以千计的岛上居住着数以百计的种族族群。然而经济发展、国家文化认同和政治权力上却一直是爪哇人的天下。印尼人从未选出过一个非爪哇人的总统,而印尼的大部分财富都集中在雅加达。

生活在爪哇之外的印尼人,特别是东部,长期以来都抱怨被安坐在大首都的国家领导层遗忘。将首都迁出爪哇地区,将会释放一个强有力的政治信息,表示这里将会发生改变–如果迁都真能实现的话。在帕朗卡拉亚,对于将这个慵懒的城市改造成国家的首都,人们的反应并不一致。一名高中学生向BBC表示:“我希望这个城市能够发展,教育会变得和雅加达一样好。但是现在空着的那些地方,还有森林,都将会被利用。帕朗卡拉亚是世界之肺,我担心我们会失去这个我们现在拥有的森林。”

布罗佐内戈罗表示,这个过程可能会需要10年时间。他在会议后向记者表示,如果其他国家能做到,印度尼西亚也能做到。“巴西从里约热内卢搬到了亚马逊附近的巴西利亚,还有看看悉尼和墨尔本中间建起来的堪培拉;还有哈萨克斯坦也将他们的首都搬到更靠近国土中部的地方,缅甸也迁到内比都,”他说。迁都的决定,也是发生在总统维多多声言要令全国经济发展更加均衡之后。

近代的重大国家迁都事例
美国建国后的十多年里,分别曾将纽约和费城定为临时首都,而在1790年由总统乔治·华盛顿签订的《首都选址法》(Residence Act)通过后,于1800年正式定都华盛顿
巴西在18世纪因为经济原因而将首都定在里约热内卢,但由于山谷地势不利城市扩展以及所处位置容易成为海上攻击的目标,该国在1961年将首都迁至按计划建造出来的巴西利亚
1961年一场飓风摧毁了伯利兹的原首都伯利兹市,之后该国在1970年代将首都迁至内陆城市贝尔莫潘
1983年,科特迪瓦将首都从阿比让迁至时任总统的家乡阿穆苏克罗,不过很多政府机构及使领馆仍然留在阿比让
1991年,当时的尼日利亚首都拉哥斯由于人口过密而决定迁至阿布贾
1991年哈萨克斯坦从苏联独立时,首都定在南部的阿拉木图,不过由于扩张难度大以及存在地震的可能,该国在1997年将首都迁至阿斯塔纳
1991年,德国国会投票决定将柏林定位新首都和政府所在地,这是两德统一的最后一个标志性举动,前联邦德国的首都波恩则变成联邦城市,仍然是一些联邦机构的所在地
2005年,缅甸军政府将首都从仰光迁至内比都,该城市从2002年就开始秘密建造,但迁都原因未有明确解释
自1980年代起,中国就不时有人提出迁都的想法,近年在媒体讨论过的迁都原因多是指向北京的交通和环境污染问题,不过至目前为止未有付诸实施的计划(转载自BBC中文网)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