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在即,优步盈利之路在哪里?

千呼万唤始出来,优步在美东时间4月11日下午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公开提交了IPO招股说明书。公司计划在今年5月份正式上市,根据报道,优步计划发行价值约100亿美元的股票,估值预计在900-1200亿美金的区间范围内。这将是2014年阿里巴巴上市筹资250亿美元以来最大规模的IPO。1,200亿美金是什么概念?如果以2018年各国的GDP数值来看,1,200亿美金可以排进全球前60位,超过乌克兰、斯洛伐克、波多黎各、卢森堡、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而且从公司的角度来看,1,200亿美金几乎等于美国通用汽车、福特汽车以及菲亚特克莱斯勒3家汽车巨头市值的总和。

持续亏损的公司
但是这个富可敌国、秒杀传统汽车巨头的公司,却依然是个亏损的公司。

根据优步发布的财务收据,调整后的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Adjusted EBITDA),2018年亏损达到18亿美金,虽然比较2016年的25亿美金亏损和26亿美金亏损有收窄趋势,但依然很难让人乐观。从运营的角度来说,虽然近三年来优步在营业收入上高速增长,在2016年营收达到38亿美金的基础上,2017年实现翻番达到79亿美金,2018年继续增长42%达到113亿美金。但是,成本与收入同飞,2016年到2018年的营业支出分别为69亿、120亿和143亿美金,导致近三年的营业亏损分别为30亿、41亿和30亿美金。虽然亏损背后的数字非常耀眼,例如全球700多个城市,约1亿的用户以及约400万司机……但从运营的角度来说,主营业务在近三年来并没有多少改善,并且是否能够实现亏损收窄,也依然是个问号。

如何让优步盈利而不是继续亏损?相信这是放在优步的投资者、管理层和众多行业观察者面前的一道难题。虽然我们退而求次可以说,现在、甚至3-5年之内可以不盈利,但是优步需要展示出一条非常清晰的、可以给予人信心的盈利之路。而现在,这条道路依然模糊。

主营业务盈利前景如何?
优步的主营业务当然是其发家的出行业务。目前出行业务在2018年为优步贡献了92亿美元,占到全年营业收入的81%。优步、Lyft等美国的移动出行公司都是开始于出租车市场,基于移动互联网,利用数据和算法,把出租车这个传统行业进行了智能化改造,为乘客和司机都提供了高效和便捷。不得不承认,这是伟大的探索和创新实践!但是伴随业务的开展,投资者和行业观察者发现,移动出行公司不同于谷歌、亚马逊和阿里巴巴,他们的商业模式本质而言不具备网络效应,更多还是供给端的扩张带来的规模效应。如果仅仅将规模效应作为公司的护城河,那将这意味着两个问题:

第一,平台粘性不强。对于司机和乘客而言,转化成本非常低,移动出行公司同乘客和司机都无法保持很强的粘性。例如在某些区域市场,竞争对手集中资源与之竞争,就无法保证胜利的,例如优步在东南亚和中国遭受到的挫败。

第二,边际收益递减。在技术例如数据和算法没有显著突破的条件下,增加资本和人力所带来的边际收益其实是递减的。举例来说,在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移动出行公司不可能单方面提升每公里的出行费用,但是现在开拓新市场所需要的成本相比之前需要更高,而取得的增长相比之前可能更低。

这也是我们看到移动出行公司最近的一年,活跃用户以及订单的增速有所放缓,边际收益的递减其实已经出现了。以优步披露的信息为例,月活平台用户(Monthly Active Platform Consumers),虽然从2016年第一季度的1,900万暴涨到2018年第四季度的9,100万,但是每个季度的环比增长在2016年下半年起就出现了比较明显的收窄。从年度增长来说,2017年相比2016年的用户年增长达到51%,而2018年只是增长了34%。所以移动出行公司其实都面临主营的出行业务的瓶颈,各家都在尝试新的业务,例如外卖配送、金融服务、共享单车,甚至共享滑板车等。但是这些新业务可能是IPO时候很好的故事,对于营收和增长的贡献可能是非常有限的。例如优步的外卖业务,虽然增速最快,但是目前对于营收的贡献不到10%。

在这样的前提下,降本增效也许将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为优步等出行公司的重要任务,我们也看到优步在2018年,各项成本支出的增幅相比2017年都有了较大幅度的缩减,其中管理费用甚至出现了绝对数量的下降。但是面对拓展区域的需求,面对竞争对手的步步紧逼,是否还可以通过持续的缩减开支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呢?似乎主营业务的盈利路径依然模糊,那是否有颠覆性的技术可以实现大幅度的成本节省,来有效提升公司的盈利情况呢?

自动驾驶是否可以成为救命稻草?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依然清晰记得2016年,优步预测2018年无人驾驶就可以帮助优步盈利,8月份收购OTTO,并且在2017年年底与主机厂达成协议,要建立无人驾驶车队。优步的前首席执行官特拉维斯•卡兰尼克(Travis Kalanick)也曾经号称,自动驾驶汽车关系到公司的生死存亡。通过自动驾驶技术实现成本的缩减,确实是一个纸面推演中完美符合逻辑的商业案例。根据Lyft在IPO的时候披露的信息,平均每一单出行业务,Lyft收入13美元,而却要支付14.47美元,其中8.65美元需要支付给司机,占支付费用的约60%。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布局无人驾驶业务,降低甚至完全取代司机的费用,似乎就可以带来显著的盈利,逻辑上似乎非常说得过去。

但无人驾驶出租车的业务是一项依然处于研发阶段,面向未来的技术,并且可能比预期的实现时间更长。而且一旦无人驾驶出租车上路,是否可以显著降低运营费用,其实还是有很大的疑问的。有以下两个问题也许是优步在开发无人驾驶之初没有想到的:

首先,司机的费用能降低到什么程度,可能并不如大家预期的那么乐观。从目前的技术发展来看,要实现完全的无人驾驶,可能是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事儿。在这样的情况下,当出行公司无法实现完全的无人驾驶,那依然需要配备驾驶员,或者是安全员等,这其实也是很高的投入。从目前无人驾驶测试的情况来看,安全员需要符合较高的要求,而且需要是公司的正式员工,公司还需要投入许多培训的费用,其实比一个司机的费用更高。

其次,在无人驾驶上的研发投入可能是巨大的,这对于未来一段时间的盈利其实是个不好的信号。现在汽车厂商和科技公司,科技公司之间都在竞争无人驾驶技术,都在拼速度,力求比对方更快。在这样的军备竞赛中,研发投入都是天文数字,根据行业专家的预测,优步在2018年每个月为无人驾驶项目投入的研发费用是200万美金。但是什么时候可能有突破,可以上线无人驾驶出租车业务?其实现在还是有很多疑问的,没有一家公司有比较明确的答案。所以在过程中的巨额投入,其实短期内是会影响盈利的。

优步在2018年总共在自动驾驶汽车、飞行汽车和其他技术上投入了4.57亿美金,但是在招股说明书上已经非常保守,表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自动驾驶将是以“混合自主”的方式实现的,并且在风险因素中也承认,自动驾驶技术的商业化面临竞争,也可能被竞争对手抢走市场份额。更加令人纠结的是,在上市之后,优步还有多少时间、多少有力的证据可以说服投资者支持其在自动驾驶汽车上的投入,毕竟投资者关注的是每个季度的利润表、每股收益。

在优步的故事中,市场有一个绝世高手的声影若影若现,支撑着大家对于优步的发展保持乐观,那就是亚马逊。亚马逊上市20年,涨幅达到500多倍,贝索斯也成为科技行业的神话。在亚马逊的案例中,我们看到投资者支持贝索斯,用海量资金投入构建出自己的竞争壁垒,拉开与竞争对手的差距,从而实现后期的巨大发展。但是现在,Lyft上市就遭到空头的巨大压力,华尔街分析师直言不讳表示,目前移动出行公司的估值需要投资者“巨大飞跃的信心”作为支持。优步是否会重蹈覆辙?其在招股说明书中反复提到的“平台”(Platform),到底会对于业务形成多少价值?或者,曾经投资者和广大行业观察者押宝贝索斯、押宝马云,虽然他们的行为和做法曾经非常争议,但最后收获了成功。但现在投资者是否可以期待Dara Khosrowshahi带领优步走向盈利的未来?

如果我是投资者,可能我对优步的上市会表示谨慎乐观甚至悲观,但也许我还会去买些股票。因为优步和其他移动出行公司曾经带给我们许多震撼的商业创新,并且带动了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我们期待看到优步以及其他移动出行公司在未来走出一条令人难以置信的上升曲线,成为商业史上的奇迹。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优步盈利了呢?(转载自FT中文网)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