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世界舆论“一带一路”讨论新动向

随着本月底“一带一路”峰会的临近,尤其是瑞士也将在此次峰会上签署“一带一路”备忘录,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再次成为全球媒体的议论焦点。虽然各媒体角度不同,褒贬不一,但一个新的现象是:世界舆论已经由最初单纯的批评,开始进入总结“一带一路”经验教训、特别是讨论其操作路径的层面了,这对于该倡议今后的发展和完善,是大有益处的。

香港《明报》近日发表题为“对‘一带一路’更宜进行‘路径讨论’”的文章,建议对6年来“一带一路”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和“路径讨论”。文章指出:“一带一路”仍处起步期,尚有可完善空间。相对于已在各地进行得热火朝天的基建项目,该倡议在推进中仍欠缺更高水准的管理和完善的制度。这正是下一步的发展方向,以下几点是“一带一路”值得注意的问题,也最值得各方探讨。

首先,现有经验有待总结,长效机制有待建立。“一带一路”有很多成功案例,大多是因地制宜的结果,各地自有经验。这在倡议初期可视为灵活有效的探索,但若不总结这些经验,将其中普适性的内容提炼加以推广,便是制度缺失。因此,宜研究案例、总结经验,建立新型的合作机制。同时,有针对性地加强建设长效推进机制研究,强化相关体制机制保障,促进沿线国家发展战略对接和规划衔接。此外,建立较为规范的长效机制,完善规章制度,也是消除质疑者、门外观望者疑虑的重要办法。

其次,借鉴外国经验,提升“一带一路”管理水准。作为开始走向世界的新兴大国、提供公共产品方面的“后来者”,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有其新设想和新思路,但经验上需要学习的还很多,也因此需始终秉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态度。欧美国家在国际合作方面有很多成熟的规则与模式,可为“一带一路”所借鉴。例如,本次意大利加入“一带一路”,表示有望将欧洲的金融透明、法治、环境等高标准带入“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可持开放态度,借鉴其中先进经验,并加以总结,完善“一带一路”倡议。文章倡议:“一带一路”顺应全球化洪流,怀疑者与其质疑,不如带着建议参与其中,贡献智慧和力量,实现真正的“共商、共建、共用”。

而美国之音4月18日的报道则指出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客观合理性。报道说: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已经推行了6年,在越来越多的国家表达了对“一带一路”的不安和担忧之后,也有更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愿意加入“一带一路”。分析人士指出,这是因为全球对基础设施的需求巨大,而且中国愿意在高风险国家投资。另外,由于面临压力,中国也不得不对“一带一路”做出调整。

根据报道,这些压力包括:其它发达国家和经济体也推出了自己的“一带一路”项目:2017年,印度和日本宣布,将联手打造亚非增长走廊,在非洲、伊朗、斯里兰卡和东南亚等地推出多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18年,欧盟外长理事会宣布,将通过一项新战略,通过对亚洲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加强欧洲与亚洲的联系。该战略考虑到中国大陆的“一带一路”经济带构想,强调确保投资透明度、规避投资对象国高负债等欧洲方式。2018年10月,特朗普政府也签署了一项法案,创建了一个新的外国援助机构–美国国际开发金融公司(United States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Finance Corporation),并且给予它授权,向有意在发展中国家做生意的公司提供600亿美元贷款、贷款担保和保险。据报道,这些融资将用于为发展中国家的能源、港口与供水基础设施等项目提供贷款。

报道说,总部设在北京的策纬咨询公司(Trivium China)联合创始人安德鲁•波尔克告诉美国之音:“中国的管理者意识到他们想要成功,就必须务实,特别是在当地政治和社会层面反对一带一路的情况下。”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垄断从来不能真正促进发展,世界市场这么大,没有哪个国家或经济体有能力一家包办。各发达国家或经济体共同参与到“一带一路”的事业中来,并在这一过程中相互借鉴,只会使这一中国首创的事业更好地造福人类。(转载自FT中文网)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