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藏家VS大陆藏家

就在20年前,台湾在全球艺术品市场的份额还高于那时刚开始登上世界舞台的中国大陆。艺术经济学专家克莱尔•麦克安德鲁(Clare McAndrew)表示,2000年,香港和台湾的艺术品市场规模大致相当。事情的变化是多么大啊!如今,中国大陆是艺术品市场的亚洲引擎,而台湾更像是一位睡美人。但今年初的台北当代艺博会也许会唤醒她。

台湾似乎从未在艺术品市场缺席过。的确,艺术品收藏在这个岛上有着悠久的传统。许多重要的、财力雄厚的收藏家通常都喜欢低调行事。当中国大陆经历20世纪的动荡时,台湾人正在建设他们的经济,并去各处旅游。他们购买艺术品–主要是岛内和中国大陆的艺术家的作品,重点是他们的中国古典文化遗产。“得益于快速工业化和全球化加速带来的超常经济增长,主要的收藏家–医生、白手起家的企业家–他们在20世纪下半叶发家致富。现在他们的孩子开始搞收藏。”知名的台湾收藏家、电子元器件生产商国巨公司(Yageo)创始人、董事长陈泰铭(Pierre Chen)说。“最初,台湾收藏家对台湾现代艺术家的作品有着共同的兴趣。”他表示,“他们都继续对中国书法、工笔画、宫廷瓷器以及近来的中国大陆与西方艺术家的摄影和当代作品表现出不同的爱好。”

台湾收藏家仍被认为有点保守,许多人仍偏爱中国大陆和本岛的艺术家。然而,这种情况正在迅速改变。香港高古轩(Gagosian)的尼克•希穆洛维奇(Nick Simunovic)表示:“台湾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收藏地区,拥有认真、见多识广、积极进取的收藏家。最近出现了一种根本性的转变,从购买中国当代艺术品,转向对整个地区的亚洲艺术品感兴趣。”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台中市的硬件发明家施俊兆(Leo Shih),他从1990年代开始购买艺术品。他解释了自己从关注中国古典艺术转向关注亚洲当代艺术的原因:“可收藏的中国古代绘画作品所剩无几;有些中国艺术家在文革期间毁掉了自己的作品。所以收藏家们必须寻找其他地方继续自己的热情。”

他的个人收藏包括大陆和台湾的艺术家,如常玉、林风眠、徐悲鸿、颜文樑、刘海粟、陈澄波、廖继春、常书鸿等。当被问及他是否计划开设一家私人博物馆时,施俊兆说:“还没有!但我觉得我有义务展示我的‘第一代艺术家’藏品–这些作品非常罕见,也是中国美术史上缺失的一环。”当地拍卖行罗芙奥(Ravenel)的发言人Gina Yeh指出,台湾收藏家仍更喜欢赵无极、朱德群、丁雄泉或常玉等人的作品。但她表示,年轻一代对日本和国际艺术家感兴趣,如Kaws、杰夫•昆斯(Jeff Koons)、班克斯(Banksy)、草间弥生(Yayoi Kusama)、奈良美智(Yoshitomo Nara)和村上隆(Takashi Murakami)。她表示:“过去两年,这些艺术家的次要作品销量不错。”她指出,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和迪奥(Dior)的品牌合作帮助他们提高了知名度。

当然,西方画廊和艺术展来到亚洲,对人们品味的改变产生了巨大作用。在台北当代艺术博览会(Taipei Dangdai)上,台湾年轻艺术家吴季璁(Wu Chi-Tsung)在世界画廊(Galerie du Monde)展出一个名为“回声”(Echo)的特别项目。2010年,吴季璁作品在香港国际艺术展(Art Hong Kong)出现,这个展后来变身为香港巴塞尔艺术展(Art Basel Hong Kong))。

那么,台湾人和大陆人喜欢收藏的东西有什么不同吗?“台湾买家追随他们喜欢的艺术家的职业生涯,往往只与极少数经销商合作。”陈泰铭说,“中国大陆的收藏家走的是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与台湾不同的是,文化大革命给中国带来了无法弥补的文化破坏。1990年代,中国加快了激进的市场改革,财富迅速积累,尽管仍掌握在相对少数的人手中,但这种情况为把购买艺术品变成一种投资工具创造了条件。因此,投资和出名仍是中国收藏家的强大动力。”值得注意的是,收藏培根(Bacon)和托姆布雷(Twombly)等人的国际艺术品的陈泰铭,也是一位投资者。他作为西方大型拍卖会上的第三方担保人,一向表现得很活跃。

在台湾,私人博物馆并不多:南部的奇美博物馆(Chimei)就是其中之一,它收藏了从欧洲古代大师到乐器的各种各样的藏品。富邦艺术基金会(Fubon Art Foundation)是一个“无墙”倡议,在台湾各地举办讲座、展览和表演,让艺术变得更容易接触。该基金会的首席执行官、收藏家翁美慧(Maggie Tsai)有一个新建博物馆的宏伟计划。或许台北当代艺术博览会将刺激更多害羞的台湾收藏家展出他们的藏品……(转载自FT中文网)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