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应届毕业生就业难不难?

2019年应届生毕业在即,对于未来,他们面临的选择不外乎“就业”、“升学”、“创业”三种。而“创业风险大”、“考研竞争强”等顾虑往往会使他们更倾向于走上求职之路。在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一方面企业裁员、缩招,另一方面应届生求职需求旺,从而又掀起关于“就业难”的讨论。但,就业真的难吗?

寒冬之下,没有哪条路是容易的
考研多年以来都是本科毕业生升学的重要途径之一。据统计,2019年考研的报名人数达到290万,与去年相比增幅超过20%,录得十余年来的最大增幅。教育门户网站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9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将这一现象归因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增速放缓,“毕业生对于提升自我竞争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虽然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考研的竞争当中,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并没有因此减缓。近年来中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数量有增无减,而在企业用工需求方面,2018年、2019年校招季,多所高校反映有企业大规模缩招,甚至出现企业在与毕业生签约后又大规模毁约的现象,让这些学生陷入“还没有就业就已经失业”的局面。

面对就业市场日渐激烈的竞争,毕业生也在降低自己的薪资期待。智联招聘在去年12月发布的《2019届应届生就业市场景气报告》显示,2019届毕业生平均期望月薪较2018届下降了1%。与此同时,求职培训公司也成为许多毕业生提升就业竞争力的平台。一家提供在线收费求职培训课程的求职培训公司的负责人告诉我们,近两年向这家公司寻求求职服务的人数在上升。“原因在于就业竞争加剧,大家有了更高的危机感和进步的动力;另一方面人们的付费意识也在上升,” 这位负责人说,“经济形势一直下滑,培训就是释放焦虑的出口。”与日趋激烈的考研和就业竞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毕业生低迷的创业热情。根据招聘平台智联招聘的数据,2018年,仅有4.78%的应届毕业生选择创业,较2017年降低了1.32%,绝对人数减少了近10万。

今年即将从北京某语言类大学毕业的林强曾考虑与亲戚一起进行外贸方向的创业,但由于担心由此带来的风险,最终还是选择了与一家世界著名的会计师事务所签约就业。与创业面临的高风险相比,高校为学生提供的创业支持只是杯水车薪。“如果毕业创业的话,我们学院好像会给1,000块的创业支持,但这几乎等于没给,”林强表示,“至于国家的政策,本身是向好的,但要想达到效果,还是得靠创业者自己。”

根据这所高校就业创业网发布的官方通知,林强提及的“1,000元创业支持”实为“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其对发放对象做出了限制,如“所在家庭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所在贫困家庭中父母一方或本人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本人在毕业学年内获得国家助学贷款”、“本人持有《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证》”等。虽满足以上条件之一即可,但真正能享受到就职创业补贴这一政策的人还在少数。

“疯狂”的简历
“2019年春节后,在58同城平台上出现了日投递简历接近700万份的情况,这是历史上最高的,”分类信息网站58同城的首席执行官姚劲波在中国企业家两会沙龙上如此表示,“对应的是,从2018年第四季度开始,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招聘的意愿受到很大影响。招聘的职位数量下降了,求职人数上升了。”在企业招聘需求下降的情况下,简历投递数量上涨的背后,反映的是就业市场的供给的增加,也意味着求职难度的上升。

这种在求职时疯狂投递简历的现象,同时也出现在寻找实习的过程中。在一家大型媒体机构供职的编辑告诉我们,她在今年1月招聘社交媒体实习生时,共收到了130封简历,而这份实习的工资在税前也仅有1000元。“这个岗位从2015年开始招聘实习生,从来没有收到过这么多封简历,”这位媒体人说,“而且其中很多学生的专业并不符合招聘启事中写明的对申请者的专业要求。我的猜测是,这些学生找工作的情况不是很顺利,于是急于通过一份实习来让自己获得未来工作的敲门砖。”实习通常是大学生丰富自己求职简历和专业履历的重要途径,在大型公司、权威机构的实习经历也是许多企业在招聘时考虑的重要因素。在被问及有没有总结出一些求职经验时,已经签约就业的林强说:“首先就是要找到足够的实习,把简历写得漂亮一点。”

谁在裁员,谁在招聘?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包括网易、知乎、阿里巴巴、京东、碧桂园、华为等在内的互联网公司、电商平台、科技公司和地产商都曾传出过裁员的消息。虽然其中的许多企业都予以了否认,但焦虑的氛围依然笼罩在中国的就业市场上空。几天前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显示,中国经济在2018年录得近30年来的最低增速。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会极大影响企业的用人决定。对于盈利状况良好的企业而言,经济下行意味着融资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困难,能否保持盈利将是一个问号,企业很有可能削减开支,以应对外部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对于持续亏损运营的企业而言,经济下行更是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因此,裁员和缩招都将是企业应对经济寒冬的可能选项。

不过,一些企业裁员对于毕业生的影响并没有像对被裁员工那样残酷。在近期媒体报道的裁员潮中,有很多公司呈现出“一边裁人,一边扩招”的局面。京东在今年2月证实将末位淘汰10%的高管,随后不久又宣布将新增1.5万的岗位需求。辞退高薪老员工,节省下来的开支部分用于招收用工成本更低的年轻人,这种做法也许会让一些资历尚浅的应届毕业生在经济寒冬中看到曙光。智联招聘发布的数据显示,除了互联网和电子商务行业外,银行业的应届生就业景气度也在下降。

今年将从南京一所大学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的陈升因为准备考研而没有关注规模更大的秋招,但他表示,春招的形势不容乐观。“银行缺的是系统维护类的岗位,而金融分析师又要求硕士及以上的学历。还有银行柜台类的岗位,但薪酬不是很乐观。”英国《金融时报》的一篇报道将银行业的缩招现象与政府对金融行业监管的收紧和这一行业自动化的工作趋势联系在了一起。在经济下行的趋势下,教育培训类企业在就业市场仍然呈现着教育行业的逆周期现象。教育机构学大教育提供给我们的数据显示,该公司在2018年共招收500多名教师,在2019年计划招收教师800人以上。学大教育招聘的2018届应届毕业生平均起薪为5,044元,与去年相比涨幅为5%。不过,这家公司同样表示,从2018年秋季校园招聘后,应聘的人数和收到简历的数量与往年相比都有所增加。

学大教育告诉我们,他们招收的教师岗位要求应聘者必须已经考取教师资格证。但有些教育机构对应聘者的要求并不高。新东方的一则招聘中学教师的启事中,尽管写明招收的是数学教师,但在岗位要求中仍然写着“本科及以上学历,专业不限”。

“就业难”是不是一个伪命题?
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是,即使“就业难”几乎每年都会被提上媒体的议程,总有一些数据会将这个命题“证伪”,其中之一就是一些高校公布的所谓“就业率”。这些高校公布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给出的毕业生就业率通常都达到了95%以上,达到98%以上的高校也不在少数。不过这样的数据因为“掺假”严重,除了为高校招生提供噱头、为教育部门装点门面外,并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权威媒体在报道时也不会以其依据。北京某政法院校的毕业生张凯去年的毕业季还在一家影视公司做实习编剧,他告诉我们,由于当时他实习所在的公司不愿意为他出具劳动合同和三方协议,在学校统计毕业去向时迟迟没有填写相关内容。“我们班团支书就给了我一家公司的详细信息,让我照着填,其实就是就业率造假,”张凯说,“但是团支书觉得这不是造假。”

相对而言,第三方机构统计的就业数据更为可信。同样是在《2019届应届生就业市场景气报告》中,基于智联招聘的大数据统计,2019届毕业生的企业岗位需求人数同比上升81%,而求职人数同比上升21%,就业景气程度高于去年。基于这种“供大于求”的分析模式,许多人认为“就业难”是个伪命题,所谓“就业难”是就业预期目标过高。然而,毕业生林强却不同意这个观点。“我觉得这句话本身也是一个伪命题。很多学生是基于学长学姐的就业情况和自己的情况的对比,从而认为‘就业难’。比如说去年他们都被许多好公司录取,但今年的毕业生想进这些公司就很难,”林强表示,“有一些工作门槛很低,你想去找肯定就能找到。但大家考虑的并不是这样的维度。”(转载自FT中文网)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