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卫:“东方好莱坞”大师?

香港曾因发达的电影业被誉为“东方好莱坞”,有着一个多世纪的历史,造就了许多出色的电影制作人。但有作品入选BBC文化频道“100部最佳外语片”的只有一人:王家卫。王家卫有三部电影上榜:《春光乍泻》(1997年)位列第71,《重庆森林》(1994年)位列第56,《花样年华》(2000年)位列第九(该电影在BBC文化频道2016年“21世纪最伟大的100部电影”的评选中位列第二)。来自43个国家的209位影评人认为,虽然香港电影业历史悠久,但王家卫是少数将电影作品超越了语言和文化限制的导演,说不定还是唯一一位。

香港在他的许多电影中都占据了中心位置,但他和其他导演的区别在于,他会以局外人的角度观察香港。《电影制作人的大师班:世界最重要导演的私教课》(Moviemakers’ Master Class: Private Lessons from the World’s Foremost Directors,2002年出版)一书中,他在和作者劳伦•泰拉德(Laurent Tirard)的对话里并不把自己称为一位导演,而是“一个站在摄影机身后的观众”。和杜琪峰、周星驰等沉浸在香港之中的导演不同,王家卫的电影有一种距离感,他构建了一个神秘费解的电影世界。

王家卫1958年出生于上海,五岁时随父母移居香港。年幼的王家卫不会讲香港本地的粤语,与人沟通都困难,更不要说交朋友了。他母亲也面临同样的问题,电影院便成了这对移民母子的避难所。他跟泰拉德说:“电影不需要语言也可以理解,它是基于图像的全球通用语。”作为一个热爱电影的人,王家卫享有天时地利。香港电影业的新浪潮始于1979年,许鞍华、徐克、谭家明这些受到西方影响的年轻导演开始制作不同于邵氏兄弟、嘉禾娱乐这类主流工作室作品的电影。王家卫的电影导演之路也从这里开始。他从香港理工大学平面设计专业毕业后,1981 年参加了由无线电视(TVB,香港本地的广播公司)开设的编导培训班。一年后,他开始编写电影剧本,其中就包括谭家明导演的《最后胜利》(1987年),他也因此获得第七届香港电影金像节的提名。

离开电视台后,他把儿时以来培养的视觉敏感度很好地用在了自己的电影制作上。当时香港的电影业也处于巅峰时期,吴宇森的黑帮电影《英雄本色》票房大卖,两年后,王家卫也导演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旺角卡门》(1988年),讲述了两个年轻小混混(刘德华和张学友扮演)的故事,是一部笔触微妙且很有风格的黑帮作品。《旺角卡门》为王家卫之后的作品奠定了基调。他的电影并不由情节驱动,而是通过场景和情绪讲述故事。他在《阿飞正传》(1990年)中进一步使用了这种手法,故事以20世纪60年代的香港为背景,有许多巨星参演,张国荣扮演了幻想破灭的浪子,张曼玉和刘嘉玲都是他的情人。
普世真理

20世纪90年代早期,香港每年差不多出产200部电影,香港电影业的巨大成功使得王家卫可以用不太商业化的手法来拍摄。《阿飞正传》在香港票房惨败,但获得影评人一致好评,王家卫成了当时优秀的电影导演之一。趁着香港殖民时代最后十年的经济繁荣,王家卫找到了探索发展自己独特制片方法的机遇。在摄影师杜可风和艺术指导张叔平的协助下,他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视觉语言和美学。王家卫的电影是画面先行,即使出现对话和碎片式的旁白也都很短。

王家卫向泰拉德坦言,会先选好拍摄地点再写剧本,也会在电影中探索精神上和物理上的空间感。《重庆森林》讲述的就是平行时空中两个孤独的香港警察奇异的浪漫经历。很多人认为这是一部轻松的电影,但它其实探索了香港在回归之际面临的复杂的身份认同问题和焦虑感。《春光乍泄》的故事发生在异域风情的布宜诺斯艾利斯,讲述了一对同性爱侣被困令人窒息的精神空间,不断经历分手和复合的故事。无论电影是否以20世纪60年代为大背景,是放在现代城市还是历史当中,王家卫电影的主题都能引起普世共鸣。观众即使并未深入了解香港或中国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也能欣赏他的作品。这在《东邪西毒》(1994年)中体现得尤为真切。这部作品用时两年,耗资巨大,广受赞誉。剧本颠覆了传统的武侠小说体裁,本质上是在讲述铭记与遗忘,任何文化背景的人都能理解。

20世纪90年代中期,王家卫已经成为了香港最出色的电影制作人之一,《重庆森林》也在1995年的香港电影金像奖上斩获各项殊荣。香港电影业仍然欣欣向荣、利润丰厚,但王家卫显然想要更大的舞台。此时吴宇森已经开始在好莱坞导演动作影片,而王家卫的《重庆森林》也在斯德哥尔摩国际电影节获得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这部电影还赢得了美国导演塔伦蒂诺(Quentin Taratino)的赞赏,据说塔伦蒂诺还动用关系,保障电影的海外发行。在国际舞台崭露头角,进军好莱坞也不是唯一的方法。

《春光乍泄》发行时正值英国即将结束对香港的殖民统治,香港也成了全球关注的焦点。王家卫凭借这部电影稳坐知名导演之位,在戛纳电影节获得最佳导演奖–也是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华人导演。香港回归后的最初几年基本繁荣依旧,仿佛没有任何变化。2000年的爱情片《花样年华》将背景设在20世纪60年代的香港,被广泛认为是王家卫最优秀的作品。《花样年华》的故事终止于1966年,是中国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的分水岭,也是香港六七暴动发生的前一年。电影的最后一幕里,梁朝伟扮演的角色对着树洞轻声道出自己的秘密,追忆逝去的时光。这在电影中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未知未来的开始,而对王家卫的电影事业和香港的命运而言,也是一样。

2006年我采访王家卫时,他说:“十年内,香港和中国内地电影导演间的界线将越来越模糊。”他的预测已经成为现实。香港回归后,中国内地的电影市场飞速增长,很多香港导演北上捞金,电影业格局突变。王家卫已经远超同侪。北京电影制片厂是《东邪西毒》的制片方之一,而上海电影集团则参与制作了《2046》(2004年),电影讲了一则充满未来感的浪漫故事,有点像是《花样年华》的续集。除了中国内地市场,王家卫也在西方进行了一番尝试。在2004年的电影《爱神》(Eros)中,他拍摄了《手》(The Hand)这一节,另两个章节分别由安东尼奥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和索德伯格(Steven Soderbergh)导演。而他执导的首部英语作品《蓝莓之夜》(My Blueberry Nights ,2007年)则由诺拉•琼斯(Norah Jones)、裘德•洛(Jude Laws)和娜塔丽•波特曼(Natalie Portman)联袂主演。

王家卫告诉我:“你会得到很多经验,找到你的观众很重要,而不是想当然认为一定会有观众。”他通过《一代宗师》(2013年)找到了自己的观众,这部传记电影讲述了李小龙的师傅叶问的故事,喻示了整个中国武术界。电影由梁朝伟和章子怡主演,耗时近十年完成,是王家卫目前为止在商业上最成功的作品。这部史诗性的作品不忘初心,深受全球各地华人喜爱。有的香港导演被批评为了迎合内地市场而淡化了本地角色,而王家卫是少数几个不靠迎合特定观众群但仍获得赞誉的导演。他说:“不要为别人而活,要为自己而活。”(转载自BBC中文网)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