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电商,太超前吗?

最近两天,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得如火如荼,全球IT大佬齐聚乌镇,畅聊人工智能与创新创业。在今年的官方邀请名单中,刘强是艺术领域唯一的互联网领军企业代表,这位80后创建的Artand社区平台,短短三年时间,已有超过6万名青年艺术家入驻,成长速度惊人。

美术科班出身的刘强,自2006年离开吉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后,就再也没有从事过艺术创作。他那一届的毕业生共有285人,最终成为职业艺术家的仅剩两三人。谈及自己的大学同学,他颇为无奈:“有人在开出租车,有人在淘宝卖服装,有人在体制内喝茶看报混日子,当然,像我这样创业的也不在少数。”

刘强的经历也是绝大多数中国艺术生的真实写照,毕业前大都曾怀揣艺术家的梦想,但迫于现实生活压力,最终坚持下去的寥寥无几。而相较前辈,80后、90后一代中国青年艺术家的成长道路似乎更为艰辛:在2003年中国艺术品市场迎来第一轮上涨拐点后,国际热钱陆续介入,以50后、60后为主体的“八五新潮”艺术家价格行情在2007年至2008年上半年达到巅峰,并拉动了整个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在那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到来之前,部分70后艺术家价格同样数倍甚至十倍上扬,为日后积蓄了丰厚的创作资本。而当2009年第二轮上涨拐点到来时,大量涌入的民间资本更为青睐传统书画板块,当代艺术市场份额不增反跌,至2012年虚高泡沫彻底破灭,随同整个中国艺术品市场陷入调整期至今–处于成长关键期的80后、90后艺术家群体,注定要行走一条别样的路。

2012年是中国移动互联网元年,对中国青年艺术家和当代艺术市场而言,也是一个特殊的转折年份,对刘强来说更是如此。毕业那年原本获得留校工作名额的刘强,因不堪每月600元的低薪,又不忍退休的父母开小卖店赚钱供养自己生活,毅然告别了他眼中教育体制落后的东北地区,只身前往北京打工。彼时,中国的互联网刚刚由BBS时代进入到博客时代,即由用户主导生成内容的Web2.0时代,刘强凭借学生时期在互联网积累的丰富经验,被中国最大的艺术门户网站之一雅昌艺术网招至麾下,主要负责网站社区运营。2009年,他阴差阳错地加入当时已跌至谷底的新浪网,亲历了新浪微博的诞生与初创,见证了新浪重回巅峰,和中国媒体业态的巨大变革。作为微博核心团队成员的刘强,自认为参与了推动社会发展进程的事业,他的这份自豪感一直持续到2012年,微信诞生那一年。

在雅昌网工作时,刘强结识了他的爱人、同为美术科班出身的孙莹。考虑到孙莹性格内敛,不善职场社交,刘强劝说她辞职在家画画。在刘强印象里,从他每天早晨八点出门,到半夜一两点回家,孙莹都一直在屋里创作。原先她基本功就扎实,加上那段时间的努力,作品日趋成熟。2010年,通过时任香港精艺轩画廊经理的黄晨,孙莹在香港尝试了首次小型个展,虽说销售成绩不佳,但也让她坚定了成为职业艺术家的信念。同一年,在遭遇孙莹作品投递二十余家画廊无人问津的重大挫折后,刘强决定利用自己在互联网产品研发运营和用户服务的优势,帮助孙莹寻求突破。

刘强选择了他和孙莹都喜欢闲逛的小众网站豆瓣。当时豆瓣正在推广“小站”,刘强敏锐地捕捉到这个项目未来会朝着市集电商的方向发展,所以托人要了邀请码,给孙莹做了一个豆瓣小站,把她过去两年的作品在上面悉数发表。令他喜出望外的是,孙莹作品的梦幻风格非常受豆瓣用户喜欢,包括豆瓣创始人阿北也关注了她的账号。短短几个月里,孙莹便收获了三四万的关注度,相当于拥有了今天微博三四百万粉丝的价值,每一件上传作品都会立刻有上百条点赞与留言,豆瓣网友的激励也成为她继续创作下去的最大动力。这段意外的走红经历,被刘强形容为“一位被当代艺术主流市场所抛弃的不合格艺术家,被互联网社区彻底拯救。”

在豆瓣俘获超高人气后,孙莹终于收到北京798内一家画廊玉兰堂的正式邀约。在刘强看来,当时整个当代艺术界对于网络艺术家普遍还是抱着不屑的态度,玉兰堂能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前就利用网络工具挖掘青年艺术家,观念还是非常超前的。受益于豆瓣拥趸的捧场,加之玉兰堂的销售能力,孙莹在798的首秀一炮而红,作品在开幕当天全部售罄。2012年,信心倍增的玉兰堂为她举办了大型个展《理想的后花园》,在更多顶级藏家和艺术机构的关注下,孙莹真正成长为一位拥有固定粉丝群体和买家群体的职业艺术家。

玉兰堂之所以成为第一家向孙莹抛出橄榄枝,并藉此享受早期互联网红利的画廊,与其背后的创办者,青年艺术家资深推手伍劲的眼光不无关系。

1971年出生的伍劲对青年艺术家的格外关注,源自他在中央美院美术史系求学时身边的同学。二十多年前,当他第一次接触艺术市场活动时,心里便想,这一代的青年艺术家应该有人会脱颖而出,成为艺术史上的重要坐标人物。在他当艺术经纪人的职业生涯里,2006年是一个明显的分界线:在此之前的十年市场变化不大,代理艺术家如果能卖出作品就谢天谢地,并不指望成交的价格和数量;2006年市场开始抬头,形势发生很大变化,到了2007年、2008年,很多艺术家的价格翻了10倍不止,70后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单价最高也突破了百万元–在市场最为狂热的时期,类似伍劲这样的白手创业者在强势资本面前毫无招架之力,也无法控制艺术家的市场行情,唯一能选择的就是观望;2008年下半年,资本撤退时价格暴跌,当代艺术市场大幅缩水,2009年开始进入下行阶段,尽管2010年前后有过短暂上扬,但很快又归于平淡。出于价格尚未调整到位或是艺术家转型不成熟的顾虑,伍劲在调整初期仍然保持观望,这样的状态持续到2012年,他为青年艺术家孙莹推出《理想的后花园》那一年。

伍劲认为,2012年之后,当代艺术市场在近五年里最显著的特征是艺术消费行为的兴起,与2007年、2008年那轮飙升行情的最大区别在于,此时市场价格上升不再是投机资本推动,新一轮机会出现主要是针对消费者,藏家购买往往基于家里需要或是办公室需要,所以市场行情不会出现大起大落。基于这一判断,伍劲依托其创办的《Hi艺术》杂志,在北京、上海两地先后推出Hi小店和Hi21新锐艺术市集,与80后尤其是85后青年艺术家积极合作,主打单价5万元以下作品,实际的市场反馈也符合他对下一个五年行情的乐观预期。

同样是在2012年之后,受到孙莹成功案例的鼓舞,刘强希望可以借助互联网信息交换的特性,打破艺术行业壁垒,帮助更多青年艺术家和艺术院校毕业生,直接面对市场和藏家,展示、推广和销售艺术作品。

三十而立那年,刘强正式辞职创业。2013年10月,在技术合伙人马海东加入后,完成了创始团队的组建。2014年3月,刘强的创业想法和模型首先得到新浪微博前副总经理芦义的支持。平台正式推出后,又获得创新工场创始人李开复、合鲸资本熊三木、PPS创始人张洪禹、小米联合创始人黎万强等投资人的资本支持。2016年3月,随着在线交易系统正式发布,Artand正式由社区产品转型为电商平台。

根据官方提供的数据,截止2017年11月,Artand平台有效注册用户为54.87万人,月活跃用户47.35万人次,注册艺术家60,314人,发表作品37.9万件,可售商品总量超过14.6万件;2016年3月至今,总计有4,930件作品通过线上成交,成交额达1,176万元。

尽管数字看上去很美,但刘强心里清楚,所有科技行业的创业者都只是表面光鲜亮丽,创业注定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新闻报道我们天使轮融了几百万,A轮又融了几千万,公司估值多少亿什么的,其实这都跟我们无关。作为创始人来说依然很贫穷,除了投资款外,恨不得把自己的家底儿都砸进这个无底洞之中。”创业期间,他和合伙人马海东也曾无数次想要放弃,因为艺术领域实在是太小众,用户量与其他很多行业相较可谓天差地远,比如跟他们同期创业的滴滴打车,已迅猛成长为独角兽,无法突破的用户瓶颈也让他们长期处于焦虑状态中。刘强常跟身边的朋友开玩笑说,如果Artand是个伪需求的项目该多好,如果没有这么多真实存在的青年艺术家在活跃地发表和交易作品,他就可以轻易放弃了。

今年的乌镇之行,刘强的最大感受是创业、创新的再度升温。明年,他将赴奥克兰参加西南偏南(SXSW)全球创新盛会,今年代表中国参加的企业有知乎和摩拜,Artand明年又成了艺术领域的唯一受邀代表。“从科技的领域出发,大家认为Artand模式就是未来的艺术市场模式,但是你知道,科技界的视野往往领先大众视野至少十年。”(转载自FT中文网)

发表回复